本報見習記者 劉佳樂
鄉村干部
6月9日正午時分,山陽縣南寬坪鎮李家凸村的村道上熱浪蒸騰。村黨支部書記茹鋒頂著烈日,騎著摩托車趕往金錢河岸,準備開展河道巡查。
2018年以來,這位90后村黨支部書記就扎根于此,六年間,他救援落水游客、調解鄰里糾紛、謀劃產業發展、整治河道環境……將青春釘在這片土地上,用汗水與擔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青春無悔擇鄉土
2015年夏,剛從西北政法大學畢業的茹鋒,面臨著人生的重要抉擇:是留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發展,還是回鄉?
“每次聽到電話那頭母親的咳嗽聲,我的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談及回鄉的初衷,茹鋒眼里泛起柔光。母親多年的哮喘病,成了他心里放不下的牽掛。于是,手握百度等知名企業錄用通知的茹鋒,毅然決然選擇回到了秦嶺南麓的家鄉。
回鄉后,茹鋒發現李家凸村的教學點面臨師資匱乏的困境,學生成績普遍較差,體育課基本都是“自由活動”。他主動承擔起了教學任務。不到一年時間,這位“大學生老師”就讓村里教學點煥然一新,學生們的成績突飛猛進。這段經歷,為他日后服務鄉親埋下了赤誠的種子。
危難時刻顯擔當
2018年,茹鋒當選李家凸村黨支部書記。
李家凸村前流淌的金錢河,河面寬廣、河水清澈、風景秀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野釣、露營。然而,每逢汛期河水暴漲,險情頻發。
“群眾的生命安全容不得馬虎!”茹鋒嚴肅地說。他組織黨員、干部,成立巡邏隊,在庫區對非法垂釣等危險行為進行勸說。
面對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急難愁盼,他更是沖鋒在前。
2017年,村里一村民因車禍意外身亡,其妻子常年外出務工,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由年邁體弱的爺爺奶奶艱難照料。茹鋒主動伸出援手,給予關懷和幫助,“茹叔叔對我們特別好,經常給我們輔導功課,周末還陪我們一塊打籃球和羽毛球,送我們球拍。”孩子說起茹鋒滿心滿眼地感激。
如今,兩個孩子都上了小學,且成績優異。“這兩個孩子特別懂事,學習很努力,看到他們健康快樂,付出再多也值得。”茹鋒欣慰地說。
2021年,村民李某的母親凌晨突發腦溢血,情況危急。“三更半夜,根本聯系不到人,也叫不到車,我急得直跺腳。”李某回憶道。茹鋒得知后,二話不說,連夜驅車將老人送去山陽縣人民醫院,安排妥當后才離開。“多虧了茹支書,我母親才能得到及時救治、轉危為安。”李某說著,眼眶泛紅。
一枝一葉總關情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是茹鋒常掛在嘴邊的話。
剛上任時,村里資金緊張,公共事務外包成本高昂。茹鋒便牽頭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帶頭修水管、清河道、安路燈。“以前村里花錢請人修水管要好幾千塊錢,有時候修理時間長,還會影響我們正常生活用水?,F在只需要幾百塊錢的材料費,兩三個人花幾個小時就能搞定。”服務隊隊員余盛寶說。
村前的金錢河在山陽縣境內干流全長79.1公里,流經南寬坪鎮、漫川關鎮等4個鎮17個村,是當地的“母親河”。為了保護金錢河良好的生態環境,茹鋒組織黨員、群眾開展常態化河道清理,累計參與800多人次。“你看現在的水又清又凈,太陽一照亮得很,看著就舒心。”群眾余盛左站在河邊,忍不住贊嘆。
2019年汛期前,茹鋒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修建4處攔河壩,徹底解決了困擾群眾多年的行洪安全問題;2021年,他在巡查中,發現部分路燈損壞、村道照明不足,存在安全隱患。他帶領黨支部籌措資金,替換老舊損壞路燈,點亮了群眾的夜歸路;2025年,為了應對好幾十年不遇的旱情,他四處走訪、實地勘察,為當地群眾打了一口水井,解決了群眾生活和農業用水問題。
作為“主心骨”,調解糾紛、促進和諧也是茹鋒的重要職責。多年來,他一次次登門,耐心傾聽訴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牽頭化解各類鄰里糾紛22起。“茹書記辦事公道,說話在理,我們都信服他!”群眾的評價是他工作的最好注腳。
致富路上領頭雁
鄉村振興,產業是根本。茹鋒帶領李家凸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發展香椿1500畝、板栗980畝、茶園2300畝。
李家凸村有20多年的板栗種植史,但過去品質不佳,效益低下。茹鋒積極對接山陽縣林業局,邀請專家“把脈問診”,對當地板栗進行科學管護,并嫁接優質品種,提升板栗品質和產量。2021年,村集體投資78萬元建成現代化冷庫,匹配智能控溫系統,用于儲存新鮮板栗。
早在2019年,茹鋒就推動村集體投資50萬元建設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承接村集體和本村群眾的鮮葉加工業務,年均實現收入15萬元。同時,為附近群眾提供茶葉采摘、制茶等就業崗位,累計帶動22人務工。
“我以前種點芝麻、紅薯,一年到頭刨去成本,剩不下幾個錢。后來,在村里的幫助下種了10畝的茶園,現在一年僅茶葉一項穩穩當當能掙1.5萬元呢。”60多歲的余昌漢喜悅地說。
李家凸村現共有6個村民小組,302戶1290人。在特色產業的帶動下,人均純收入從2021年的1.24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1.67萬元。
夕陽的余暉灑在千畝茶園上,茹鋒站在蔥郁的茶樹間,眺望這片浸潤著他心血的沃土。“帶領村子發展,總要有人去做,我覺得能在家鄉的土地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很踏實,也很幸福。”他的話語樸實而堅定。
從高校學子到鄉村干部,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地頭,茹鋒的每一次選擇、每一個行動都詮釋著年輕黨員干部的擔當。在他身上,能看到“把青春奉獻給家鄉”的生動實踐,更能感受到鄉村振興中不斷涌入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