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縣商鎮黑溝河村鄉土人才賦能產業發展調查
本報通訊員 彭 歆
鄉土人才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領跑者”,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好把式”。丹鳳縣商鎮黑溝河村深挖資源潛能,精準識別鄉土能人,充分用活鄉土人才,聚力發展鄉土產業,保護傳承傳統農耕生產經驗,大膽探索創新現代化農業技術,因地施策大力發展水雜果產業,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村情實際的“人才興、產業旺、鄉村美、增收穩”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徑。
挖掘培育鄉土人才。縣、鎮、村通過激活鄉土人才“源頭水”,依托丹鳳縣鄉土人才實訓基地和鄉土人才孵化中心,采取聘請鄉土人才擔任村集體經濟產業技術指導員、有償為群眾進行技術培訓等形式,將本村葡萄種植、大櫻桃科管、仙桃施肥、水雜果增產等方面的“土專家”挖掘利用起來,使傳統農耕技術得到傳承利用,為全村產業振興提供了堅強人才保障。目前,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列出服務清單20項,入駐致富帶頭人50名,開展技術交流活動40多場次。通過厚植鄉土人才“成長土”,整合人才特派團、“組團式”幫扶、雨丹協作等資源,建立導師結對幫帶人才培養機制,采取幫帶扶持、技術指導、“一人一策”訂單式培訓等方式,幫助鄉土人才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挖掘培育全市勞動模范、“十佳農民”葉軍海等鄉土人才12名,扶持大櫻桃科管“土專家”陳效軍等產業大戶40戶,建立產業示范基地8個,打造農特品牌4個。通過集聚鄉土人才“磁力場”,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孵化中心作用,建立鎮黨委領導聯系服務鄉土人才制度,定期了解鄉土人才急難愁盼問題,鼓勵支持鄉土人才利用自身技術發展特色產業或者創辦經營主體,聘請鄉土人才有償開展技術培訓,支持鄉土人才申報項目、參與優秀人才評選活動,將群眾口碑好、能力較突出、貢獻較明顯的鄉土人才作為村級后備力量和“兩代表一委員”人選,營造尊才愛才惜才濃厚氛圍,累計為鄉土人才提供政策咨詢、外出培訓等服務120多人次,納入后備干部2人。
傳承創新科管技術。縣、鎮、村珍視傳統經驗,系統整理群眾積累實踐的水雜果栽培經驗,在延續傳承傳統種植經驗的基礎上,學習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推動傳統農耕技藝與現代化科管技術深度融合,實現了水雜果產業從“小散弱”、低品位到規模化、品牌化華麗跨越。積極用好現代技術,引進環境智能監測、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系統和氣調保鮮庫技術,運用黏蟲板、防蚊燈等物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進葡萄種植智慧化升級,建成水雜果氣調保鮮庫3個,現代化葡萄智慧調溫大棚10個,通過濕度監測、恒溫科管,采取一枝一串、多留枝葉等技術,使新引進的金手指、巨玫瑰、巨峰等葡萄實現一年定型、兩年掛果、三年豐產的目標。在提升果品質效方面下功夫,依托鄉土人才孵化中心和“人才驛站”“幫扶點”,在田間地頭、產業基地、葡萄架下、農戶院落,采取季節性、點單式、精準化、針對性培訓,將培訓從“理論灌輸”轉向“實操解難”,將室內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實現了從“憑經驗”到“講刻度”的轉變,水果品質與畝均產量實現雙提升。葡萄糖度提升15%,貯藏損耗率降低30%,新品種畝均收益增加2000元。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當地立足資源稟賦,深度挖掘該村土壤濕潤、光照充足、山地小氣候資源潛能,科學確定以葡萄為主和櫻桃、仙桃為輔的水雜果產業定位,通過引進優質種苗、建立育苗基地、進行嫁接改良等方式,因地制宜發展紅燈大櫻桃、陽光玫瑰葡萄、沙紅京白桃等產業,促進全村水雜果產業轉型升級打出品牌。目前,全村發展葡萄800畝、櫻桃600畝、仙桃400畝。壯大產業集群,通過盤活撂荒地、升級產業大棚等閑置資源,采取入股聯營、土地流轉、租賃經營、勞務承包、代管服務“五型聯結”模式,建成了集種植示范、育種基地、科技支撐、“生產—儲存—銷售”于一體的水雜果全產業鏈現代農業園區,打響了“黑溝河葡萄”品牌,鏈接帶動130戶群眾年戶均增收2.5萬元。拓展豐富業態,依托獨特區位、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葡萄采摘、研學旅游等新業態,吸引親子家庭參與采摘體驗、感受原鄉風情,實現了“種植+采摘+旅游”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全鏈條發展,近年來累計吸引游客5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100多萬元。
社民聯動增收致富。當地通過集體經濟引領,依托葡萄產業園和綠怡果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村發展水雜果1800多畝,水雜果綜合產值達2600萬元;示范帶動王塬、北坪等村400多戶農戶種植水雜果1100多畝,年戶均增收4000多元。充分用好葉軍海等鄉土人才,增強種植大戶、產業基地、專業合作社等鏈接帶動能力,通過產業片區聯動、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大戶互動、零散農戶協動等形式,齊心攻克技術、銷售難題,抱團打造品牌、開拓市場,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產品提質增效,形成“一戶帶一片、一片富一方”的產業格局。通過聯動營銷增收,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運營機制,采取土地流轉、務工就業、技術入股、產品抽檢等方式,確保果品粒粒飽滿、串串達標,與東鳳酒莊、安森曼酒莊等龍頭企業簽訂購銷協議,與商州區團結路市場、丹鳳縣水果超市建立穩定產銷合作關系,將散戶深度嵌入產業鏈群,實現了“大戶盈利、小戶增收”共贏目標。
必須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基,特色是產業發展的命脈。鄉村發展必須立足本土資源稟賦、找準特色坐標、深耕優勢領域,才能以精準定位、錯位競爭實現持續增收。黑溝河村緊扣光照水土的自然優勢、傳統種植的人文積淀,深挖不可復制的資源潛能,發展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產業,讓“水雜果”產業成了黑溝河村全面振興的堅實支撐。
必須傳承寶貴生產經驗。土智慧是農業發展的法寶,老技藝是產業傳承的命脈。鄉村產業發展必須尊重傳統積淀、激活本土經驗、融合現代技術,才能以低成本適配性實現高效發展。黑溝河村珍視群眾世代積累的種植科管心得,將其作為技術創新的源頭活水,在引入現代農業科技時注重與傳統經驗的嫁接提升,讓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同頻共振,既降低了推廣成本,又增強了技術適配性,為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注入了生命源泉。
必須用好留住鄉土人才。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活水之源,鄉土人才更是帶著泥土芬芳的“金種子”。只有讓本土能工巧匠和返鄉創業能手扎根鄉土、筑夢田野,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活力。黑溝河村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機制,以人才驛站、孵化中心筑牢陣地,以“點單服務”、榮譽激勵彰顯價值,以政策扶持、紓困解難溫暖人心,讓鄉土人才“聚起來、強起來、留下來、干起來”,使鄉土人才成為扎根農村、發展產業、振興鄉村的主力軍。
必須大戶帶動互利共贏。能人是產業發展的引擎,聯結是互利共贏的關鍵。鄉村產業興旺必須培育領頭力量、構建利益紐帶、形成聯動格局,才能以點帶面激活全域發展動能。黑溝河村構建“黨支部+基地+農戶”模式,依托能人培育產業大戶與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其發揮技術、資源、市場等優勢輻射帶動小戶,在“大戶帶小戶、小戶連成片”的良性互動中,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推動鄉村產業從分散經營走向抱團發展,實現了規模效益與穩定增收的互促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