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5日電 (財經頻道 汪潔) 全國多城市放松限購,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24日表示,他認為當保障房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房地產調控的重點就應該從對價格的關注轉向對于長期經濟和金融風險的關注上,確保經濟金融的穩健運行和發展。此外,他認為房地產的黃金時期已經結束了,但房價在未來一至兩三年內不會馬上下跌。
二線城市全部限購松綁 專家稱限購影響了改善型需求的實現
9月21日下午,在房價連續下跌三個月后,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發文全面取消住房限購。隨著南京限購政策的取消,全國二線城市全部“失守”。目前全國僅剩6座城市仍維持限購政策,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三亞。
24日,魯政委在興業銀行與搜房焦點舉辦的“e購貸”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一些城市仍然維持限購政策,他持不同的意見。原因在于,首先,當時出臺限購政策即把它定義為一劑降燒藥,沒有哪個降燒藥是一吃吃了五年的;第二,整個政策叫調控,也即“市場過熱降降溫、市場不行了就放松”,這都是正常的,但不應該把這種調控負載太多其它含義,從而影響了我們對于形勢的判斷和正常政策的調節。
第三,他認為,限購事實上也影響了一些改善型需求的實現。“我們歸根到底調控是為了改善民生,讓大家住上他自己負擔得起而又想要住的房子,結果你這個限購政策使得現在一部分人買得起的、想住的因為這個限購住不了。”在過去是因為考慮到控制房價低收入群體,那時我國的保障房規模不大,但本屆政府保障房規模達到3700萬套,按每個家庭3口人來計算已經有1億多人口被覆蓋了,這個兜底還不夠寬嗎?當這個底被兜住之后,另外一部分就應該由市場來決定。這時候房地產調控的重點就應該從對價格的關注轉向對于長期經濟和金融風險的關注上,而確保經濟金融的穩健運行和發展,調控的關鍵就是為了平穩地降低市場的杠桿,保持市場的平穩發展。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董志勇博士表示,他基本同意魯政委的觀點,“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框架本來是很明晰的,高端市場、中端支持、低端保障,要讓市場成為資源配置最為決定性的因素。”
房地產黃金時期已經結束 但未來一至兩三年房價不會下跌
今年以來樓市持續低迷,多地成交量創近年來新低,但各地推出限購松綁刺激后似乎收效甚微。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8月份70個城市的房價數據顯示,新房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個數達到68個,二手房城市達到67個,整體房價情況持續走低。
魯政委表示,從房價的上漲來說,過去15年里房價一直在比較快速地持續上漲,是不是可以看到有一個東西可以永遠一直漲?這是很困難的。比如從人口角度分析,從2012年開始,如果以16歲至60歲統計,中國的勞動人口已經開始出現下降,真正未來能夠被城鎮化的人口相對于上一撥嬰兒潮時期來說,其實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從貨幣政策走勢的變化分析,2003年前后全球出現了一輪流動性過剩,從2003年到2008年幾乎所有的資產價格同步上漲,但長期看,一切價格現象、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現象,如果不放水、或者如果放水的速度變慢,那么價格上漲速度也會變慢,甚至貨幣還進一步減少。隨著人們預期的改變,這個價格很難再像過去一樣。因此,像過去15年那樣房地產價格高速上漲同時投資也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已經結束了。
但他表示,在未來幾年里比如一到兩三年的時間里我國房價不會馬上下跌,“即使在下跌的過程當中,即使在更遠的時候會出現下跌。”(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