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張亞男 林 宏)近年來,山陽縣緊扣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目標,以“建強陣地打基礎、豐富課程提質效、學用轉化求實效”為路徑,推動黨性教育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深化,讓干部在紅色浸潤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學思踐悟中提升實干本領,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紅色動能”。
山陽縣堅持全域布局、多點發力,構建“核心引領、實景支撐、基層延伸”的陣地矩陣,讓黨性教育有處可去、有景可看、有境可悟。
建強“三位一體”核心陣地。縣委黨校推進“全市示范類縣級黨校”建設,升級教室、宿舍等硬件的同時,聚焦黨性教育核心課打磨課程、建強師資;縣黨性教育中心以7個展廳串起“學黨史、學典型、受洗禮”教育鏈,用革命史料、榜樣事跡讓干部觸摸初心溫度;縣廉政教育中心通過“正面引導+反面警示”雙向發力,既展廉潔故事又剖典型案例,還嵌入發展成果展,讓干部在知敬畏中鼓干勁。打造“紅色基因”實景載體。袁家溝紅色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啟用,保留鄂陜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醫院等原真性遺跡,配套建設紀念碑、培訓會議室,成為干部“沉浸式”學黨史、悟初心的主現場;五圣宮紅色旅游教育基地按照“修舊如舊+活化利用”原則,維修古建筑后打造鄂陜特委、紅七十四師革命紀念館,3300平方米的場地預計年接待6000人次;漫川關鎮萬福村啟動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未來將新增黨性教育實踐點,推動紅色陣地連點成線、全域覆蓋。激活“村(社區)末梢”基層站點。充分用好244個村(社區)遠程教育站點,線上依托“山陽黨建”微信平臺拓寬學習渠道,把黨性教育微視頻、精品課程推到干部“指尖”;線下將站點與“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深度綁定,組織黨員開展集中學習、交流研討,推動黨性教育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山陽縣圍繞“強信念、接地氣、拓視野”目標,精心設計分層分類課程體系,讓黨性教育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切實提升教育質效。
突出“核心課”強信念。以縣委黨校、黨性教育中心為依托,聚焦“黨的創新理論、黨史國史、黨章黨規”設置核心課程,組建“黨建專家+黨政領導干部+先進典型”講師團,用“故事化講解、案例化分析”講透“為什么要跟黨走”“如何強黨性”。在袁家溝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結合紅軍分糧給群眾的故事講“黨與人民心連心”,讓干部在歷史細節中悟信仰分量;在廉政教育中心,用本地黨員干部的廉潔事跡和違紀案例作對比,讓“嚴守紀律”的黨性要求入腦入心。設計“特色課”接地氣。按“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結合不同陣地功能開“定制課”:給中青班學員開“袁家溝紅軍革命精神+產業培育”組合課,在紅色陣地學完“老一輩怎么干”,再去南寬坪茶創小鎮學“現在怎么干”;給窗口干部設置“廉政教育+服務提升”專題課,先在廉政教育中心受警示,再回到原單位聆聽勞模宣講團的奮斗故事;把7個紅色教學點串起來,打造多條精品路線,17個專業班次精準“滴灌”。用好“外腦課”拓視野。主動“走出去”借智借力,選送96名干部赴省委黨校、照金干部學院等紅色陣地學習“革命傳統課”,深刻感悟老一輩革命家在困境中堅守信仰、在斗爭中勇擔使命的精神;組織52名一線黨務干部赴浙江大學學習“現代治理課”,實地考察先進地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引導干部帶著“山陽發展對比差”去學習、帶著“破解難題思路”來思考。
山陽縣把黨性教育成果與中心工作、崗位職責緊密結合,推動干部將學習成效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實際行動。
讓基層黨員“學完就干”。村(社區)遠程教育站點堅決不搞“學歸學、干歸干”的“兩張皮”現象,黨員學完“基層黨員怎么服務群眾”課程后,立即組織幫助獨居老人申請國家補貼、為村民講解茶園管護技術等志愿服務;在主題黨日活動中討論完“村里產業咋發展”后,黨員主動跟著駐村干部跑銷路、找技術、謀思路。崗位干部“學用對接”。將課程學習與崗位攻堅任務緊密綁定、同步推進,鄉村振興干部學完袁家溝紅軍“與群眾一條心、同甘共苦”的故事后,迅速帶著農技員深入村組,手把手教農戶香菇種植技術,今年已幫助農戶解決產業路修繕、便民橋建設、水渠疏通等難題20多件;窗口單位干部聽完勞模“堅守崗位、服務群眾”的故事后,對照群眾意見清單優化辦事流程,推動“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等服務舉措落地,讓“辦事少跑腿、服務更貼心”成為常態。17個專業班次的參訓干部,均帶著“學完干成一件事”的目標參與學習,確保課程成效落在具體事上、體現在實績中。讓外出學員“學成即改”。組織外出培訓干部帶著“問題清單”去學習、帶著“解決方案”回崗位,從照金干部學院學完文旅融合發展經驗后,學員們結合本地實際,構思以袁家溝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為核心,聯動周邊景區打造“紅色+生態”旅游線路的發展方案;從浙江大學學完基層治理創新辦法后,結合山陽實際推出黨群聯心卡,搭建起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連心橋”。如今,“學完就提建議、回來就抓落實”已成為外出培訓干部的行動自覺,讓“外腦課”真正轉化為推動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