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壽攝
圖②:四川成都相關執法人員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實戰大練兵活動。
馮 浩攝
圖③:長江支流渠江流經位于四川廣安的肖溪古鎮,兩岸風光宜人。
邱海鷹攝(人民視覺)
">圖①:四川天府新區采用無人機進行執法巡查,重點巡查違法釣魚、捕魚和破壞水生態行為。
曾長壽攝
圖②:四川成都相關執法人員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實戰大練兵活動。
馮 浩攝
圖③:長江支流渠江流經位于四川廣安的肖溪古鎮,兩岸風光宜人。
邱海鷹攝(人民視覺)
四川宜賓,岷江和金沙江匯流,自此而東,長江始稱“長江”。站在江邊極目遠眺,只見波光粼粼,兩岸樹木蔥蘢。一片山光水色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標語格外醒目。
這樣的美景,離不開法治的有力保障。
日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為主題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5年宣傳活動在四川舉行。
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建設核心區,境內96.6%的水系屬于長江水系,地表水資源占長江水系徑流的1/3,流域面積接近長江經濟帶總面積的1/4,肩負著守護長江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
加強區域協作
共護綠水青山
站在四川瀘州合江縣赤水河入江口望去,只見江上碧波涌起,兩岸郁郁蔥蔥。
赤水河發源于云南,流經貴州,最終在四川注入長江。“長期以來,跨流域保護治理一直是江河保護的難點。有些河流跨多個地域,流域各個地方各自管理,有時會‘管住了下游,管不了上游’‘上游的污染物漂到了下游’。”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陳海嵩說。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區域協同立法、協作保護成了金鑰匙。
凌晨,天還未亮,四川瀘州相關部門的執法快艇在赤水河中逆流而上,船頭探照燈劃破晨霧;而貴州習水漁政執法大隊的巡邏車也按約定駛入赤水河畔某鎮。
這是一次兩省執法部門在交界水域的聯合執法行動,重點打擊凌晨時段的非法捕撈行為。這次,聯合執法行動查獲多起違反禁漁規定案件,其中還包括一起高壓電魚案件。
“聯合執法的有效開展,得益于云貴川三省協同立法提供了依據和保障。”瀘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孫謀說。
為了共同保護赤水河流域,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省人大常委會同步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和三省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在協同立法的保障下,三省跨區域協同保護和聯合執法日益完善,有效破解“上游保護下游污染”問題,達到“1+1+1>3”的效果。
除了區域協同立法,在司法管轄上,四川也積極適應環境資源案件“案情跨區域”“影響跨區域”的特點,探索跨區域集中管轄,提升保護效果,避免同案不同罰。
某生物科技公司中標成都、綿陽等7市縣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項目后,并沒有按要求處置,而是在多市租賃土地非法填埋污泥6萬余噸,造成德陽、南充等地的多處土壤重金屬超標。
涉案地點涉及多市,案件證據分散,如何解決由此產生的管轄權爭議?
“依據相關法律、司法解釋等規定,在四川這類環境資源案件直接由地方檢察機關向成都鐵路運輸中級法院(成都環境資源法庭)提起公訴。”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很快,法院以污染環境罪,追究相關人員刑事責任,并附帶民事賠償。
四川的環境資源案件跨地域司法管轄,近年又有新進展。2024年4月18日,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成都環境資源法庭揭牌成立,集中管轄四川省范圍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一審、二審、再審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公益訴訟案件,扎實推進“全地域”“全方位”“全過程”司法保護,不斷提升環境司法供給水平。
加強打擊力度
提升治理效能
在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過程中,加強執法、司法對違法行為的處置效能是關鍵。
“一水產品經營者大量出售野生河魚,其中包括國家保護魚類,并宣稱‘江里剛捕上來’,假一賠十。”
考慮到案情的嚴重性,宜賓農業農村部門收到舉報后,立即啟動與公安部門的協作機制。雙方各自發揮專業優勢,一方面及時控制有關人員固定證據,一方面通過追蹤資金流向等方式,很快確定上下游人員。
幾天之內,一個集“捕販銷”于一體,涉案金額超千萬元的非法捕撈團伙被全部抓獲。
宜賓農業農村執法部門負責人介紹,長江禁漁以來,宜賓積極探索創新執法方式,建立了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形成執法合力。此外,宜賓還組織數十名退捕漁民,組成巡護隊,加大對非法捕撈行為的打擊力度。據統計,長江宜賓段魚類種群已由2019年的48種增至2024年的92種。
在以執法、司法手段處置違法行為的過程中,四川還注重創新,將打擊與治理相結合,補償生態損害,切實提高治理效果,護佑綠水青山。
密林中傳來窸窣響動,一群野生獼猴靈巧地躍動于枝丫之間。這群嬉戲的野生獼猴,與四川法院的“野化放歸”探索有著密切關系。
此前,王某某等人因獵捕出售野生獼猴,被法院判處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
“但僅僅處置違法犯罪行為還遠遠不夠,要真正彌補違法行為的損害,就必須讓野生獼猴重回家園。”辦案法官說。
于是,法院成立了野化放歸實施項目組,對32只涉案野生獼猴進行“食物轉化—種群重建—行為訓練”的野化訓練后放歸。如今,獼猴已經形成穩定的活動區域和棲息地選擇,野外適應狀況良好。
據介紹,四川司法機關不斷創新恢復性司法舉措,靈活運用增殖放流、巡河值守等方式,修復長江上游水生生態環境。2021年以來,共判決補種林木超過27萬株,增殖放流魚類逾419.49萬尾。當地司法機關還與成都市動物園等多家單位簽署協議,共同設立“恢復性司法執行替代修復基地”“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司法保護實踐基地”。
堅持生態優先
轉變發展方式
“工廠設在江邊,會不會污染江水?”
在宜賓采訪期間,記者走進位于岷江之畔的一家企業的廠區,映入眼簾的是綠草萋萋、花團秀美,沒有發現此前擔心的廢水排放、廢物污染。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也是企業發展的新競爭力。”據了解,該企業利用凈化之后的工廠廢水,建設了一座臨江濕地公園,變“廢”為“美”,進一步助力企業發展。
近年來,四川各地不斷健全法治,推動轉變發展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留青竹刻、竹根雕,還有極具四川特色的川派竹編鳥籠、龔扇、江安竹簧……在宜賓竹文化博物館,一件件展品各具特色,工藝精湛。這里的負責人介紹,竹材具有可再生、速成材、固碳強、能降解等特性,這些特性使其成為塑料的理想替代品。
“宜賓是全國竹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這334萬畝竹林不僅是生態屏障,更是‘綠色銀行’!”宜賓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宜賓為此選擇發展“以竹代塑”的產業。
方向確定,立法保障。宜賓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快推進“以竹代塑”的決定》。
這一地方立法,保障了“以竹代塑”產業發展方向的穩定,給了企業投資信心,也給了各部門落實政策的具體指引。當地先后吸引10余家以竹漿、竹材為原料的企業投資建廠。目前,宜賓“竹漿紙一體化制造”“竹漿一次性餐具制造”“竹原纖維汽車內飾材料制造”等典型產業門類集聚成勢。
除了主動轉變發展方式,生態環境的提升,也能為發展提供助力。
夏日,成都雙流,錦江黃龍溪段,陽光鋪灑在綠地上,碧水穿流而過。溪畔的黃龍溪古鎮,青磚綠瓦,游人熙熙攘攘,叫賣聲和嬉笑聲時時交織。
“2016年這里還是劣Ⅴ類水質,河面常有異味。”站在奔流的錦江邊,黃龍溪段鎮級河長張圓回憶道,生態環境不好,就沒有游客來,連帶附近古鎮的商戶們也發愁生意不好做。
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制定《成都市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條例》等,規定排水管理與污水處理要求等;檢察機關在黃龍溪水域建立“檢察公益生態修復基地”,監督生態修復責任人累計投放魚苗2萬余尾……通過幾年的水域治理,錦江流域水質優良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黃龍溪國控斷面水質連續60個月保持在Ⅲ類及以上。
隨著水質改善,闊別多年的黃龍溪龍舟賽于2023年重啟。區域年游客量從治理前的每年不足200萬增至600萬,“水經濟”帶動餐飲、民宿等業態蓬勃發展。
久久為功水漸清。
從成都錦江治理到瀘州水源守護,從環境法庭法治探索到宜賓“以竹代塑”發展新路,以法治之力護航,四川正持續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護好“一江清水”,做好“綠色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