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亞太自貿區建設啟動APEC經濟合作的新征程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 張建平
亞太自貿區(FTAAP)的全面戰略研究將為亞太地區一體化產生重要推動作用。作為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國際經濟合作平臺,APEC可以成為推動亞太自貿區建設的平臺;其建設過程和最終結果也必將從金融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改革創新與增長、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等多個層級的逐級推進,才能促進APEC經濟合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最終走向亞太自貿區。本次APEC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開啟了APEC經濟合作的一個新征程。
亞太自貿區是所有經濟體的共同需求
首先,自貿區的建設是促進亞太地區實現更加高效的資源配置、形成生產分工網絡的條件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由于科技不斷進步和交通運輸和通訊手段不斷改進,基于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合作已經成為國際分工與合作的主流模式。例如,美國擁有蘋果手機的品牌、設計、技術和芯片,日本負責生產部分芯片、內存和屏幕,韓國提供內存和屏幕,中國臺灣提供部分組件,中國主要負責加工組裝就是典型案例。著名的東亞生產網絡就是全球價值鏈的發展結果。亞太經濟體已一致認識到未來亞太的創新與包容性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不斷擴展,從而使所有亞太經濟體,特別是那些發展中、欠發達、最不發達經濟體能夠融入到區域性網絡中,從而獲得寶貴的發展機遇,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和發展能力不足問題。因此,亞太經濟體加強全球價值鏈合作是有戰略眼光、有洞察力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共享發展成果、達到合作共贏目標的必經之路。
今年5月的亞太經合組織貿易部長會議提出,2015年前使區域供應鏈績效指數提高10%,將使區域內貿易投資環境、生活環境等均發生明顯改善和優化,對其他地區吸引力顯著增強。要實現這一目標,有賴于各成員間相互投資的增加,投資環境的改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投資的進一步自由化和便利化。
其次,亞太自貿區是緩解當前全球經濟貿易碎片化、提高亞太地區綜合競爭力的要求。目前雙邊、多邊自貿區數量和類型越來越多,這樣的發展態勢實際上反映出亞太各經濟體之間希望通過自由貿易協定,推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進程,共享增長和發展的強烈動機。然而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有不同的訴求。當今世界的經貿格局正面臨碎片化的趨勢,雙邊和多邊自貿區泛濫,導致了所謂“意大利面條碗”現象,各自貿區各自不同的規則給企業投資和貿易反而帶來了更大的困難。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能夠更大程度的推進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從而使我們的經濟合作效率更高,使各經濟體都能從自貿區當中獲得利益。
FTAAP設立的意義,首先是將消除這種碎片化效應,其次有助于亞太經濟體在更大范圍的合作平臺上優化資源配置和開展合作,有助于亞太在全球競爭力的提升。FTAAP也將包容區域內所有的雙邊、三邊和巨型FTA(自由貿易協定),使所有亞太經濟體融入到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成為亞太合作的建設性伙伴之一。未來FTAAP的規則將趨于規范,標準將逐步提升,既照顧到發達經濟體的高標準要求,同時也兼顧發展中經濟體的現實條件。
亞太自貿區的路線圖復雜,需要深入研究論證
在全球經貿日益碎片化、政治經濟形勢日益復雜的條件下,亞太自貿區的路線圖制定將會是極其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因而其可行性研究需要深入地探討論證。
一方面,由于發展差距過大,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給自貿區的建設帶來挑戰。最近這十幾年的發展過程當中,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然而由于目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在亞太的很多發展中經濟體受全球市場波動的影響很大。同時,一些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變化導致很多新興經濟體市場出現了如外資出逃、貨幣貶值等很多負面因素。很多發展中經濟體正面臨從出口導向型向創新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壓力,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許多發展中經濟體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適應發達經濟體提出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高標準和嚴要求。發達經濟體要深刻認識到發展與合作的艱巨性、挑戰性和階段性。拔苗助長將會導致區域發展與區域合作夭折。另一方面,上文提到的“意大利面碗”效應也增加了亞太自貿區建設的復雜性。亞太地區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自貿區,有些自貿區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基于這些因素,中國提出希望能夠共同加強合作,構筑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實際上是希望能夠把這些問題都涵蓋進來,并且尋求一些解決的方案。
亞太自貿區的建設與推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在復雜的經濟環境和發展程度差異較大的條件下,亞太自貿區的積極意義只有在合理設計、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是自貿區建設的核心內容,而融資條件、投資環境、分工網絡的建構則同樣是支撐自貿區的重要環節。因此亞太自貿區的建設與推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是最為重要的基礎。本次APEC將PPP推至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模式的高度,意在調動商業資本參與互聯互通建設。另一方面,區域金融治理的補充和完善,也將成為促進互聯互通的又一種重要金融支持。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亞太自貿區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新的開發性金融支持。雖然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區域性的金融治理方面,中國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作用。在亞洲開發銀行中,日本是主導,中國只是一個參與的角色。而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中國的投票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中國的外匯儲備、經濟實力,以及在基礎設施開發建設方面的優勢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亞投行,以及前不久由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簽署成立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將使我國這三方面的優勢得到綜合發揮,一方面能夠帶動自身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和亞太地區其他經濟體形成共贏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美國奧巴馬政府曾公開反對籌備亞投行,將其視為對現有金融秩序的挑戰,并稱其可能降低其他開發銀行的標準。而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則表達了對亞投行的支持,他強調:“我個人認為,世界銀行可以與亞投行很好地共存。中國渴望世界銀行的專業人力資源,諸多方面符合彼此的利益關系。中國政府從很早以前便就此問題與世行展開協商,尤其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資金并不充足。”
在亞投行以及世行、亞行的金融支持下,亞太自貿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加速發展,而互聯互通又會進一步促進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各經濟體融入到全球供應鏈和區域生產網絡中來。這樣才能逐步縮小發展差距,共建未來。亞太自貿區的實現也有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