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看,國內經濟回暖趨勢已經比較明顯。三季度前兩個月中,7月份經濟回暖達到高點,8月份部分已出爐的數據略有降速,但穩中有進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國內經濟持續回暖中,大型、龍頭企業起到主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國企改革、轉型升級、深耕國內市場等舉措共同推動下,大企業在經濟整體復蘇中表現出色,許多上市公司交出業績靚麗的半年報。但相比之下,今年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增長勢頭放緩,過去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在經濟下行和復蘇期間均更加凸顯。
采購經理指數(PMI),是國際上通用的監測宏觀經濟走勢的先行性指數之一。7月份,大、中、小型企業PMI均位于榮枯臨界點以上,其中小型企業PMI2012年4月以來首次回升至50%的臨界點以上,表明我國出臺的一系列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初顯成效。但8月份PMI指數中,中型和小型企業分別跌至49.9%、49.1%的收縮區間,可以看出此前的回升基礎并不牢固; 在8月PMI整體環比回落中,中小企業跌幅顯著,而大型企業仍保持擴張勢頭,兩者對比鮮明。
在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大背景下,中小企業更易受到波動和沖擊。剛剛發布的2014年全國中小企業綜合景氣平均指數為81.81,連續兩年呈現下降態勢,這反映出近年來國際市場低迷、國內經濟減速下行、勞動力及原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下,國內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經營難、轉型升級難的現實。
宏觀經濟從不景氣到復蘇回暖過程中,大企業的優勢更加明顯。經濟低迷時大企業呈現更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小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先天不足; 進入回暖通道后各種社會資源進一步向大企業傾斜,形成“擠出效應”,進一步擠壓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空間。各項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激發企業活力的改革舉措,受惠者往往是已經壯大的成熟企業,如果不是定向扶持,中小企業容易成為政策盲區。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被認為舉足輕重。眼下,中小企業發展遇到不小困難,其重要性應得到更多關注。當前國民經濟相對放緩的增速下,就業成為衡量經濟運行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低增速下沒有出現就業問題,意味著經濟增長的質量較高,表面速度處于合理區間,就業穩定也為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充足的空間。解決就業問題,大企業能力有限;相比之下,中小企業是更靈活、更有效的就業載體,尤其在城鎮化加速進程中,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要顯著高于大型企業。因此,當前宏觀經濟趨勢下,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困難,將宏觀調控更多地聚焦在中小企業,更大的意義是保障就業穩定,其實質是為經濟運行筑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