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并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征、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綜合國際經驗和我國現實情況看,在增長階段轉換時期,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速度“下臺階”、效益“上臺階”;新常態下的明顯特征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突出表現為:一,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和制造業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二,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三,收入結構中的企業收入占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顯上升;四,動力結構中的人力、資源粗放投入明顯下降,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決定成敗的“勝負手”。在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進生產力將不斷產生和擴張,落后生產力將不斷萎縮和退出,既能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也要使一些行業付出代價、傷筋動骨。
面對新常態,首要的在于搶抓機遇。現在我們擁有城鎮化的廣闊空間、“四化”融合的巨大動力、消費升級的龐大市場、技術創新的突飛猛進,還有遠未得到充分發揮的資本潛力、勞動力潛力、土地潛力等等。讓這些潛力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紅利”贏得“人才紅利”、“創新紅利”的新機遇。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