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額137億元的山東省自發自還地方債券于7月14日發行,這意味著我國首批地方政府自主發債改革漸入常態。伴隨近期多地商業銀行、上市公司卷入地方債兌付,上萬家融資平臺公司啟動改制,地方債務改革再度引發關注。
專家認為,在債務規模總體可控的背景下,通過市場化、規范化調節政府舉債機制,有望成為改革重心。從長遠看,“開正門,堵偏門”將是約束發債行為的有效之舉。
地方自主發債常態化
據介紹,繼國務院決定啟動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后,廣東省、山東省已完成首批試點債券招標,標志我國地方政府自主舉債改革進入常態化。
據悉,本次發行的山東省政府債券分為5、7、10年三個品種,對應的招標利率依次為3.75%、3.88%、3.93%,均低于同期限國債利率。經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公司評定,2014年山東省政府債券的信用級別為AAA最高信用評級。
“自發自還”試點陸續啟動,意味著政府舉債“陽光化”改革步入正軌。
近期,一些商業銀行、上市公司曝出卷入地方債拖欠事件,部分不規范渠道中,非市場化的剛性兌付已頻頻遇險。根據審計署近日發布的部分地方債務跟蹤情況,去年6月底至今年3月底,9個省份為償還到期債務舉借省本級新債579.31億元,但仍有8.21億元逾期未還。
地方政府的市場化信用體系須健全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近日表示:“盡管目前我國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全面規范地方政府債務管理仍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
審計署報告顯示,個別地市還違約將債務資金用于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或其他項目建設等。對此,多地已啟動融資平臺及城投公司轉型改革。這意味著伴隨財稅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此前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政府融資平臺即將被剝離融資功能。
“屢屢被打破的剛性兌付表明,中央財政將不再為非系統性風險的地方債務違約埋單,而是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市場化信用體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安國俊說。
地方政府舉債改革進入深水區
“要求地方政府尤其是獨立發債的地方政府編制和公布資產負債表,對提高地方財政透明度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說。
與“兜底”相比,建立市場規則有望成為改革側重點。首輪地方債自發自還試點還首度引入了市場化的信用評級報告。“這是防控地方債風險的一個重要舉措,也預示著地方債將走向更為規范的市場化道路,為市政債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安國俊說。
“面對城鎮化的進程,解決地方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資金缺口、實現地方財政轉型至關重要。”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地方債自主發行改革中,可以利用機會,規范財政管理體制,圍繞舉債形成倒逼機制,理順政府間關系。
(據新華社上海7月13日電 記者楊溢仁、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