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何恒婭)近年來,柞水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好生態”與“好區位”疊加優勢,先后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氣候宜居縣等多項“國字號”榮譽,成功躋身西北首家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行列,以一場深刻的“綠色革命”,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偉力,交出一份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精彩答卷。
柞水縣緊盯重點時段、區域和行業,強化大氣污染防治“一縣一策”預警研判,開展砂石運輸車輛、柴油貨車、高鐵施工等揚塵專項整治,加強加油站、汽修廠等揮發性有機物常態防治,PM2.5年平均值始終保持在25μg/m3以下,空氣優良天數連續五年保持全市第一。從曾經的“盼藍天”,到如今的“曬藍天”,柞水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顯著提升。
柞水縣作為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水源地之一,也是引乾濟石工程為西安城區六大供水的水源地之一,肩負著重要使命。為了讓水更清,柞水縣認真落實河長制,深入開展河道“清四亂”,持續推進城區污水處理能力提升、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等項目,開展入河排污口溯源分析和排查整治,農村污水治理率60.75%,高于全市4.92%,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
柞水縣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扎實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持續強化建設用地準入管理、耕地保護,加強危廢規范化管理,定期開展工礦企業地下水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和監測,督導有主尾礦庫規范建設監測井、視頻監控設施,籌措資金推進無主尾礦庫治污、監測、監控設施建設,土壤環境安全利用率100%。
柞水縣積極推進礦山恢復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構建起“攔、蓄、灌、排”相結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機制,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通過實施棲息地修復、生態廊道建設等措施,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生態系統結構更加完整、功能更加穩定,建成5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18.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91.2%,植被覆蓋率高達88%,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成為生態“代言人”。
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柞水縣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柞水縣依托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與自然風光相得益彰,終南山寨、陽坡院子等一批特色民宿聲名遠揚,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體驗,“柞水木耳”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朱家灣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命名為“最佳旅游鄉村”,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良性循環正在柞水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