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丹鳳縣棣花古鎮,游客在千畝荷塘間劃船。
陜西日報記者 王佳偉
8月26日,在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的嶺源柳家民宿,李雙雙一家正忙著為研學團隊準備午餐。2019年,李雙雙從西安嫁到柞水,便扎根秦嶺做起民宿,將發展方向定位為研學、團建游,如今每年有20多萬元的收入。
“由于發展旅游業,當地村民的生活改善了很多。”李雙雙說。
如今,朱家灣村超過80%的人口從事旅游業。“我們村集體經濟從過去的幾萬元發展到去年的7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32665元。”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說。
商洛全域處于秦嶺腹地,有天然的生態優勢。近年來,商洛市在秦嶺地區率先開展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積極探索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快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步伐,推動綠水青山“好顏值”向金山銀山“好價值”轉變。
2024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選擇了全國12個地區開展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商洛市是試點地區之一,成為西北唯一的國家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
點綠成金 促進產品增值
8月21日,在距離朱家灣村50公里外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耳農齊榮華夫婦正在采摘木耳。良好的生態為木耳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木耳一年比一年長得好。我們一年能收入5萬多元。”齊榮華說。
近日,產自金米村的1000公斤干木耳通過海運發往迪拜。這是柞水木耳首次銷往中東市場。
“這是繼銷往烏茲別克斯坦之后,金米村木耳第二次走出國門。相信我們的木耳出口會實現常態化。”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高興地說。
除了柞水木耳,洛南縣以核桃全產業鏈發展為切入點,創新供應鏈和產業鏈,核桃栽植面積、產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十,建成全國首家以核桃單品大宗交易為主的線上線下交易平臺——西北核桃物流園,并發布全國首個核桃價格指數。
近年來,商洛始終堅持走生態農業發展路子,讓好山好水為山地有機農產品增值,使群眾在嵌入產業發展鏈條中共享生態紅利,全市72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變廢為寶 引領工業轉型
在陜西嶺南佳泰建筑節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產自商洛本地的硅質尾礦、脫硫石膏經歷著神奇蛻變——它們與粉煤灰攪拌成濃稠漿體,經高溫高壓蒸養、切割成型,最終變成輕若泡沫卻能夠抗壓、抗折的板材。
“我們車間像個‘消化系統’,生產過程中連邊角料都能回爐再造,真正達到零廢棄。”陜西嶺南佳泰建筑節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勇指著原料罐說。
“我們每年可消耗硅質尾礦20萬噸、粉煤灰3萬噸、工業石膏2萬噸。尾礦綜合利用率60%,原料本地化利用率超90%。”馬勇算了一筆生態賬,通過“吃干榨凈”尾礦和工業廢渣,公司不僅生產成本降低了10%,還減少了土地占用和環境污染,年節約尾礦庫維護費用超千萬元。
商洛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61種。國家24種戰略性礦產中,商洛有13種。近年來,商洛緊扣綠色循環發展,大力推進工業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一手推進礦山規模化、綠色化、延鏈化、安全化、數字化“五化”轉型,一手抓尾礦資源“吃干榨凈”綜合利用。
最終,商洛將礦產品轉化為新材料、新化工、新能源、新高科技產品,打造新材料、綠色食品和健康醫藥等產業集群,實現其生態價值。
這種“循環+變廢為寶”模式,為資源型地區特別是礦產開發集中區域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樣板。
康養休閑 孕育美麗經濟
今年入夏以來,商洛市商州區劉灣街道張峪溝東坡院子康養度假農莊的游客漸漸多了起來。黛瓦白墻的民宿小院錯落有致。開放式陽臺上,游客或賞丹霞地貌,或沏茶小憩。
“我們規劃了22個旅居空間和9個餐飲空間,配備了接待中心、書吧、咖啡廳等設施。晚上還在露天廣場準備了燒烤和草坪電影。”東坡院子負責人羅雅勻介紹,“我們打造東坡院子,就是想做城市邊的詩意空間,既保留張峪溝的自然本色,又融入商洛本地文化。”
目前在商洛,山陽天竺山森林康養基地、丹鳳葡萄酒罐民宿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山水游養、氣候怡養、醫藥療養、文化靜養等美麗經濟呈現出鏈式裂變效應。
如今,商洛生態產品價值工作實現了從“機制構建”向“價值轉化”的突破。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立法列入商洛市人大年度計劃。”商洛市發改委主任王小寧介紹,丹鳳與南京達成“零碳會議”碳票交易意向;柞水終南山寨獲VEP項目貸4000萬元;商洛綠色信貸余額200.76億元,同比增長11.4%。“綠水青山”正通過碳交易、綠色金融等路徑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經濟成為產業升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