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打造“康養+”產業鏈融合情況的調查
2024環秦嶺第八屆自行車聯賽 (資料照片)
丹鳳酒莊民宿 (資料照片)
本報通訊員 張祖成 孟祥杰 王 英
商洛市地處秦嶺腹地,自然環境優越,生態資源富集,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康養建設試點市”“中國氣候康養之都”“美麗中國·深呼吸之都”“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樣板市”等稱號。近年來,商洛通過藥食文化挖掘、賽事經濟融合、全域旅游推動、氣候療養開發等路徑,形成多業態融合、多模態創新,初步構建了“生態資源變現—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康養+”產業鏈,有力推動“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建設。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融合程度不深、政策協同不夠、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諸多困難和問題,需引起高度關注,并加以克服和解決。
全域布局夯實康養基礎
依托生態資源,推動藥食挖掘。商洛擁有高緯度、高海拔、高礦物質的生態環境,孕育出1192種道地中藥材,其中110種為藥食同源品種。我市依托秦嶺生態資源,開發藥膳菜品45種、小吃10種,打造了“秦嶺藥膳”品牌,形成“種植—加工—餐飲—旅游”全產業鏈。融合飲食文化,商洛飲食文化兼容南北,推出124個地方菜系,融合了楚、贛、皖、秦等地的飲食習俗,“柞水十三花”入選省級非遺,商芝肉獲評陜西十大名菜。強化品牌建設,商洛出臺《加快藥膳美食產業發展若干措施》等文件,建立認證制度,獲評“中國藥膳美食地標城市”,認證471個國家藥膳食材和91個名特優新農產品。促進產業融合,實施“五名計劃”,打造20條餐飲示范街,培訓1萬多名餐飲人才;通過舉辦美食大賽等活動,帶動2萬多戶群眾增收。
培育賽事經濟,推動康養消費。我市以美食賽事激活市場,舉辦了“秦嶺山珍美食大賽”三級聯賽,吸引了2200多名廚師參賽,評選出133個特色餐飲作品,帶動限上餐飲消費增長26.2%。以體育賽事驅動消費,2024年舉辦沙排U19世錦賽等10多場國際賽事、100多場國省賽事及千余場群眾活動,帶動住宿、餐飲、商超銷售額最高增長150%,直播帶貨農特產品超8000萬元。深化“賽事+康養+文旅”融合,開展跟著賽事游商洛等主題營銷活動,賽事期間重點景區游客量及消費增長超23%,部分民宿滿房。打造“賽事+非遺+農產”模式,非遺展演帶動農特產品銷售增長120%,有力促進了農戶增收。
堅持點面融合,推動全域旅游。我市通過智慧賦能,建成5A級景區1家、4A級景區18家,開發“智游商洛”平臺,實現電子門票全覆蓋,游客監測精準度提升60%,“美食地圖”APP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閉環。農旅聯動,打造3條國家級、7條省級精品線路,培育出“柞水木耳小鎮”“山陽法官農旅小鎮”等示范項目,朱家灣村獲評“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民宿集群年收益達30萬元。跨界融合,商洛以美食為媒介,聯動文旅資源,推出藥膳主題線路和“康養+美食”體驗,臘肉、核桃餅等特色美食通過直播帶貨銷往各地,夜間經濟帶動餐飲銷售增長20%,形成“景區+鄉村+美食”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成功躋身全國旅游百強市。
用好氣候資源,推動醫療康養。我市創新氣候康養工作,創建6個“中國天然氧吧”縣等33個國家級氣候品牌,45個景點獲評全國最佳氣候景觀地,帶動康養民宿收益增長40%。構建醫養閉環,建成135個中醫閣、8家醫養機構,形成“15分鐘醫養圈”,天竺山康養綜合體等提供運動康復服務,形成了“醫療+養老”的生態體系。開發生態療愈,利用秦嶺生態優勢打造森林浴、日光療愈等項目,柞水云林小屋等民宿配套中醫理療,年均接待游客超萬人次。延伸藥膳產業鏈,洛南溪樂谷推出藥膳養生套餐,丹鳳縣建立研發中心開發即食產品,形成了“氣候+森林+藥膳+民宿”融合發展的康養模式。
創新短板阻礙產業深化
政策協同不夠,資源整合低效。我市沒有建立政策服務體系,雖然出臺了《商洛市打造中國康養之都總體規劃》,但沒有配套產業規劃,政策引導發揮作用不夠。跨部門權責失序,農文旅融合涉及文旅、農業、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存在“多頭管理”、監管重疊問題。產業協同機制運轉低效,康養產業統計調查方法和體系缺位,數據協同平臺正在探索中,資源高效配置還有差距。
特色創新不足,業態融合不深。全市美食文化內涵挖掘不足,藥膳菜品文化內涵挖掘不足,與歷史文化等結合不深,尚未開發出商鞅宴、四皓宴、倉頡宴、闖王宴等互動感強的沉浸式體驗產品和形象化IP。文旅項目文化賦能不足,文旅項目多停留在觀光層面,缺乏深度互動,如漫川古鎮、鳳凰古鎮等文化資源開發碎片化,商洛歷史典故,如商鞅、四皓、倉頡、紅陶壺等歷史故事,未能形成演藝嵌入旅游體驗場景,多數旅游線路設計以自然景觀為主,研學及科創項目少,缺少個性化、參與感強的高端產品。產業鏈延伸有限,農業與文旅產業銜接增值點低;健康食品產業缺少園區承載,深受市場和消費者歡迎的休閑食品研發不足。開發文創產品少不能滿足需求,體育賽事與文旅消費聯動不足,如沙排U19世錦賽雖帶動短期消費,但缺乏長期IP運營和衍生品開發;文旅美食康養體驗線路不優,玩特色、吃特色、住特色、體驗特色、購特色設計有欠缺,影響客源回頭率。醫養氣候康養產業缺完整服務鏈條,藥膳加工以初級產品為主,即食食品、功能性保健品等深加工占比不足10%,產品附加值低。
品牌影響力低,客源結構失衡。公共品牌認知度低,雖然商洛市獲評“中國藥膳美食地標城市”,商南縣獲評“秦嶺美食地標城市”,但未能形成全國性IP,外地游客對“秦嶺冷泉魚”“商洛十大藥膳美食”等特色品牌認知度不足40%。客源依賴性強,省內及鄰省游客占比超90%,對年輕群體和高端客群吸引力不足,60歲以上游客占比超70%,外地游客多以省內及鄰省中老年群體為主。文旅體康養消費聯動不足,雖會同關中平原城市群地市組建了百家旅行社聯盟,但線路融合點少。雖然通過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津陜資金、縣域發展資金、陜南發展資金等項目資金投入,一批符合條件的康養類項目得到資金支持,但在深度開發營銷合作方面還有差距。國際影響力欠缺,缺乏常態化國際交流機制,現有品牌多依賴傳統宣傳渠道,海外認知度不足1%。
基礎設施不優,科技應用滯后。景區服務有短板,商洛熱門景區餐飲環境存在短板,小微餐飲店占比超87%,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菜品制作特色不夠,部分民宿接待能力不足。交通網絡有瓶頸,“高速+高鐵,公路+鐵路”雙動線交通網絡處于建設中,尚未構成域外現代快捷出行大交通和域內慢生活康養休閑小交通相融合格局,影響客源引流。數字化水平低,商洛尚未建立統一的文旅體康養大數據平臺,游客畫像精準度不足40%,難以實現游客行為分析、精準營銷及賽事資源整合;AI、大數據等技術在精準營銷、賽事管理等領域應用不足;個性化膳食定制領域應用滯后,智慧旅游體系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
生態約束壓力大,可持續發展矛盾凸顯。開發空間受限,商洛市生態保護實行三級分區管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987.63萬畝,占全域總面積33.61%,文旅等康養項目投資強度受限。資金可持續性存疑,康養項目投資回收期較長,社會資本參與意愿低。環境承載壓力加大,旺季部分景區游客量超環境容量200%,導致垃圾處理量激增。
多維路徑破解發展難題
商洛需以“政策協同、產業鏈升級、品牌國際化、科技賦能、生態保護”五維發展路徑為核心,構建“醫養游體藥食”深度融合生態圈。著力通過強化頂層設計、激活產品創新、提升品牌勢能,實現由“生態資源大市”向“康養經濟強市”的跨越,聚力打造全國康養產業標桿,成為秦嶺生態價值轉化的典范。
破解政策壁壘,推動機制高效運轉。建議完善制度保障,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制定具有商洛特色的康養產業發展標準體系及配套政策,如技術創新、人才吸引、項目策劃、招商引資等方面優惠政策,破解項目策劃不專業、招商精準度不夠、審批慢、落地難等問題。實施全市康養產業統計監測制度,推動文旅、醫療、養老數據互聯互通。深挖IP價值,大力開發商鞅法治文化、四皓隱逸文化、闖王軍事文化三大IP,打造實景體驗園、養生秘境等文旅項目;轉化沙排賽事IP,設立體育消費基金,建立IP授權收益分成機制,推出“商君令”竹簡U盤等文創產品。整合區域資源,通過政策創新、IP賦能、資源整合,建立資源置換系統,構建產業協同評價體系,推動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大產品創新,推動產業價值躍升。應強化人才科技支撐,實施“秦嶺英才計劃”,聯合高校定向培育“文旅體康養”管理人才,柔性引進西安交大等專家團隊,組建“文旅體康養產業研究院”,設立2000萬元成果轉化基金,對商業化項目給予銷售額獎勵政策。建立“創意眾籌平臺”,鼓勵市民可提交產品改進方案,被采納者享受利潤分成。開發“文創評價”小程序,收集用戶偏好數據,每月更新20%產品線,保持新鮮度。打造五大主題線路,著力打造中醫藥文化線串聯藥材基地、山地運動線開發攀巖溯溪項目、森林療愈線建設負氧離子療愈區、時空穿越線打造沉浸式歷史場景、低空觀光線推出直升機體驗產品,構建“A級景區—休閑農業—度假區—民宿農莊—森林浴—溫泉療養—品藥膳—演藝體驗”的康養旅游大環線。推動三鏈融合,開發賽事紀念藥膳禮盒等融合業態,延伸產業鏈;開發“商洛美食地圖”小程序和預制菜產品等,升級價值鏈;打造“藥膳文化創意園”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復原“四皓養生宴”歷史宴席場景,開發AR互動體驗項目,打造來商洛必打卡網紅餐廳,賦能文化鏈,形成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增強游客參與感和獲得感。
引爆品牌勢能,轉化商業變現密碼。建議創新推出年輕化康養戰略,打造Z世代產品,推出“秦嶺酷玩”品牌,開發電競民宿、VR登山挑戰賽及“國潮藥膳盲盒”等潮流產品,建立游客數字共創平臺。構建精準營銷體系,針對銀發、親子、商務等客群定制特色服務,建立客源預警模型實現動態調整。優化消費場景,設計“住宿+體檢+藥膳”相結合的套餐體系,開發多功能“商洛康養碼”,構建智能推薦系統。策劃爆款營銷活動,舉辦藥膳申遺系列活動,打造“萬人同品歷史宴”等話題,邀請學者與網紅聯動造勢,全方位提升商洛康養品牌影響力。
筑牢服務口碑,優化消費復購閉環。建議優化交通網絡,加快推進榆商、洛盧高速及西十、西康高鐵建設,開通西安旅游專列,試點“高鐵+門票”聯票和無人機接駁,實現游客快速換乘。打造智慧中樞,建設全域智慧管理平臺、集成數據中心、監管平臺等,開發“秦嶺數字管家”小程序,部署5G傳感器和區塊鏈溯源系統,實現精準營銷。推進標準建設,實施景區提質計劃,推行餐飲民宿星級評定,建立智慧監管系統,實現明廚亮灶全覆蓋和食品安全責任險100%參保率,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強化生態賦能,拓展持續發展格局。搭借賽事外貿機遇,商洛成功舉辦了沙排U19世錦賽,吸引了53個國家450多名外籍人員參賽,推動“商洛核桃”等產品獲歐盟認證,實現出口;丹鳳借力紅酒節、絲博會等高端平臺,成功邀約20多國駐華使節參加。不斷深化經貿投資合作推介洽談會,商洛市與費爾干納市簽訂《發展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意向書》,牛背梁度假區躋身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培育名錄。打造國際平臺,創建“秦嶺國際康養論壇”,開發“絲路康養之旅”跨國線路,針對東南亞推出“逃離濕熱”主題產品;建立國際康養認證體系,對民宿集群進行“國際慢城”標準改造。強化品牌傳播,組建海外推廣團隊,開發多語種VR導覽系統,拍攝多語種紀錄片投放國際媒體。深化國際合作,拓展“一帶一路”新伙伴,創新碳匯交易機制,發行“康養REITs”募集資金,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通過賽事營銷、平臺搭建、品牌輸出、合作共贏,全面提升商洛康養產業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