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之江大地,綠水青山可觸可見,“金山銀山”可感可及。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縣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
20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浙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04年的1.15萬億元躍升到2024年的超9萬億元,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經濟強、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久久為功守護綠水青山
黑熊嬉戲,黑麂漫步,白頸長尾雉覓食……衢州開化縣,郁郁蔥蔥的山林里,紅外相機捕捉到的珍稀動物越來越多。“生態一年比一年好。”護林員汪樹龍慨嘆,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面。
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浙江把生態保護修復擺在基礎性位置,久久為功守護綠水青山。
多措并舉大抓保護。舟山嵊泗縣堅持源頭治理、陸海統籌、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完成13.6千米的海岸整治;溫州洞頭區拆除76.8萬平方米養殖網箱、建設15萬立方米人工魚礁,曾經貧瘠的灘涂重新成為青蟹、跳跳魚的樂園。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海洋生態環境處處長陳淵介紹,今年上半年,全省23條國控入海河流總氮、總磷濃度較2020年分別下降16.7%和36.2%。
科技助力生態智治。金華婺城區,一座大樓樓頂上的顆粒物光量子雷達24小時監測空氣中的顆粒物污染源。“這臺設備能夠動態繪制‘大氣污染地圖’,工作人員可以據此快速趕往現場,控制污染源。”金華市生態環境局婺城分局大氣科副科長施偉昌說,數據與圖像結合,助力精準科學治污。
機制創新激發活力。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自2012年以來,浙江與安徽接續開展三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如今,新安江水質連年達到補償條件,浙江已累計向安徽支付25億元。同時,兩省還合作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推動“生態共保”向“產業共興”延伸。
深化“五水共治”,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和“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獲得聯合國最高級別環境獎項“地球衛士獎”……浙江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和修復,實現從局部環境惡化到全域環境顯著改善的跨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年來,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斷面優良水質比例從41.9%提高到98.6%;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61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6.1微克每立方米。
綠色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廢舊衣物投進生產線,經十幾道工序后,“搖身一變”成為高性能聚酯纖維……位于紹興市的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科技賦能實現舊物循環再生。
“循環利用可有效降低對石油資源的依賴。”該公司董事長郭永忠介紹,公司每年處理廢舊紡織品達4萬噸、生產再生產品3萬噸;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2萬噸、節約石油40萬噸。
“十四五”期間,浙江累計對83個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總投資超7000億元,打造了廢舊紡織、廢舊塑料、廢舊金屬等一批百億級再生資源產業。
在“兩山”理念指引下,浙江正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努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
湖州長興縣,以生產鉛酸蓄電池聞名,也曾經歷環境污染之痛。
當地痛定思痛,通過兩輪整治提升,推動鉛酸蓄電池行業向新能源電池轉型升級。經重組整合,當地電池企業數量從175家減到16家,產值卻增加了14倍,貢獻的稅收增加了6倍。
近年來,浙江著力推動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術產業投資額達1980億元,同比增長15.2%;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達9.8%。
從城市到鄉村,綠色發展正成為浙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曾經的廢棄礦場,如今成為綠色寶藏。高大的杉木直指藍天,珍貴的楠木幼苗、成片的靈芝在林下蔭蔽處旺盛生長……麗水慶元縣,已累計種植林下中藥材2.7萬余畝,年產值達1.3億元。“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雙向奔赴,綠水青山里蹚出強村富民路。”慶元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夏瑞滿介紹,2024年,全縣林業總產值達90.1億元,較2022年同比增長34.2%。
浙江還著力提升能源綠色低碳水平。“20年來,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以上,是全國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全面打造風、光、水、核等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截至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升至46.4%,規模歷史性超過火電。
生態優勢轉化為民生福祉
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20年來,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45縮小到1.83,美麗經濟成為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鄉村,產業富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
浙南山區,溫州文成縣,境內飛云江水質優良。當地著力保護水資源,做好水文章,發展生態旅游、水資源深加工等。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產力,當地每噸水的經濟價值不斷提升。
寧波鄞州區東錢湖鎮建設村,湖水碧波蕩漾,湖畔粉墻黛瓦,現代建筑與古老村落交融,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
“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村民朱春寧告訴記者,這里過去曾是工業區,污染嚴重,噪聲大,長期困擾周邊村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東錢湖加強環境保護修復,調整產業結構,人居環境大幅改善。
近年來,浙江深入實施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并落實長效管護機制,同時持續升級農村環境整治標準,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努力鋪就和美鄉村新圖景。
在城市,“推窗見綠、開門入園”正由美好愿景變成生活實景。
錢塘江綠道等成為市民休閑與游客打卡的熱門地;歷經10余年深耕,在高架橋上打造超過500公里的月季花帶,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杭州以“繡花功夫”持續優化城市環境,主城區基本實現“5分鐘可達綠道網”,實實在在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2024年,浙江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為88.71,13年來連續上升。
“‘兩山’理念是發展觀、生態觀、文明觀的全新升華,指引浙江大地發生了深層次精彩蝶變。”浙江省委書記王浩表示,站在新起點上,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緊扣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一核心任務,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之路,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生態省。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