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注重“用戶體驗” 中國改善營商環境再發力
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 (記者 李曉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匯報,要求進一步打通落實堵點,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水平。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營商環境成為2021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議題,背后大有深意。
從短期來看,要促進中國經濟穩定恢復,好的營商環境不可或缺。
眼下,得益于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恢復經濟等諸多利好因素,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正加快恢復。據官方數據,2020年1—11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6%,增速比1—10月加快0.8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2%。
與此同時,中國吸收外資也在穩定增長。截至2020年11月,中國吸收外資額已實現“八連增”。
考慮到疫情仍在持續,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環境依然嚴峻復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有利于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激發企業活力,穩定經濟增長。
從長遠來看,要在大變局中增強中國經濟競爭力,改善營商環境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占斌所言,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營商環境的大比拼,國際競爭也是營商環境的競爭。對中國而言,無論是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還是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都取決于能否創造世界最優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了,才能對沖外部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
近年來,中國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顯著成績。在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中國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連續兩年被世界銀行評選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個經濟體之一。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受國務院委托,在全國9個省對《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情況開展第三方評估。總的看,《條例》實施取得積極成效,企業對減稅降費、政務服務便利化等滿意度較高,對“一業一證”“一企一證”“證照聯辦”等便利企業開辦經營的改革舉措感受明顯。去年在極為困難條件下新設市場主體2000多萬戶,逆勢大幅增加并保持較高活躍度,離不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評估也發現企業對招投標、中介服務、融資等方面問題反映較多。同時,東部地區與中西部、東北地區之間,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之間,落實《條例》的進展也不平衡,有些差距明顯。
對此,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多項措施,如鼓勵東部地區、省會城市對標國際先進先行先試,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非省會城市以改革促進營商環境明顯改善;推廣“一業一證”“一企一證”“證照聯辦”等創新舉措;推進政府項目招投標市場化改革,規范中介服務等。
細看這些措施可以發現,中國改善營商環境越發重視從市場主體的主觀感受出發,措施也越發具有針對性。例如,推廣“證照聯辦”,有利于降低企業辦事成本,給企業更多便利;查處信貸中一些“潛規則”,推進政府項目招投標市場化改革,則劍指令不少企業忍受不公平待遇的暗箱操作,有助于落實競爭中性原則,讓各類企業真正享受機會平等、權利平等。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鞋子是不是舒服,只有企業才能體會到營商環境是否有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衡量營商環境,各類指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和市場主體的感受。讓企業從改善營商環境的諸多措施中切實受益,這才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
中國無疑抓住了這個關鍵。預計今后隨著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相繼落地,在中國做生意將越來越便利,越來越有“奔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