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5日電(羅永皓)長江在重慶境內川流近700公里,與嘉陵江、烏江等河流交匯。作為中國重要淡水資源戰略儲備庫和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重慶的生態環境關系全國35%的淡水資源涵養和長江中下游3億多人的飲水安全。保護好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全國發展大局。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增綠長江生態底色
2020年11月初,長江重慶段觀測到近十年最大規模紅嘴鷗遷徙種群。多處水域出現成群紅嘴鷗,吸引大批市民打卡拍照。有專家認為,這可能與近年長江流域一系列的生態環境修復的舉措密切相關。
坐落于重慶明月山、銅鑼山之間的廣陽島是長江上游第一大江心綠島。2006年,廣陽島被列為重點開發對象,島上規劃的房地產體量,一度達到300萬平方米。島上的田園風光,迅速被不斷推進的工程建設覆蓋。一時間“湖濱別墅”“高端酒店”“重慶的‘長島’”成為了廣陽島的宣傳標簽。
記者2020年歲末再訪廣陽島時,這里水流潺潺,臘梅飄香,蘆竹溪草長隨風搖曳,一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從“大開發”到“大保護”,廣陽島的轉變來源于2018年重慶叫停島上的地產開發,決定對其進行生態修復,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成為如今廣陽島的最新定位。
南山閉礦區修復、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涪陵磷石膏庫生態修復……重慶的生態保護工作不僅僅體現在一個島嶼。記者探訪長江重慶段沿岸區縣看到,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被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重慶正以全新的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從“制造”到“智造”探索產業綠色轉型升級道路
中國41個工業大類中重慶有39個,“制造重鎮”名副其實。擁有扎實制造業基礎的重慶正在將目光瞄準高質量、供給側以及智能化,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正成為重慶新名片。
記者從兩江新區了解到,作為重慶數字經濟的主陣地,該區戰略性新興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均超過50%。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注冊企業超5000家。京東方(重慶)智慧系統創新中心項目在兩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開工建設,未來5年將為重慶引入5000名以上的高層次研發人才,培育孵化100多個創新項目。
此外,重慶兩江新區重點打造的科技創新平臺——兩江協同創新區,正在打造一個集科研、產業、孵化為一體的創新矩陣空間。目前,已有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0家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和科創團隊落戶。預計到2022年兩江協同創新區將完成科技成果轉化100項。
重慶的傳統產業也在圍繞綠色與科技不斷轉型升級。記者探訪中國醬腌菜行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的數字化生產車間看到,一系列智能化生產流程代替了人工操作。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在行業內率先探索引進MVR技術,將榨菜鹽水中的鹽分蒸發結晶,形成濃鹽水和清水進行循環利用。既解決了腌制廢水排放問題,又節約了生產成本。

從“捕魚人”到“護漁人”漁民上岸護長江休養生息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孕育了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靠漁為生的人們。長期以來,受水域污染、過度捕撈、挖砂采石等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珍稀特有物種持續衰退,經濟魚類資源接近枯竭。為了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中國決定對長江“十年禁漁”。
重慶境內的水生生物保護區(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已于2020年1月1日0時起實行全面禁捕。目前,該市建檔立卡退捕漁船5342艘、退捕漁民10489人,全部實現退捕上岸。漁民上岸后或從事農業生產,或自主創業,或外出打工,或轉型成“護漁人”。
捕魚、吃魚、開餐飲魚船……近20年都生活在江上的漁民宋彬,如今的身份是北濱路邊一家魚館的老板。他告訴記者,現在自己魚館的生意紅紅火火,江邊“一至三米的江水變得清澈見底”,剛“上岸”時的那點抵觸和迷茫全都沒了。
化身為“護漁人”上岸漁民程永彬駕駛的不再是漁船,而是打擊非法捕撈的巡邏艇。
廣陽島上土生土長的漁民張永剛成為該島的一名生態保安。“以前‘靠天吃飯’,現在換我們守護母親河。”令他欣喜的是,隨著管理規范和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增強,以前常發現的釣魚、打野雞野兔等現象越來越少。
2021年1月1日,長江十年禁漁正式實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