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文昌11月24日電 題:再赴廣寒約 九天摘玉盤
作者 郭超凱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詩人李白的《古朗月行》道出了人類對神秘月球的濃烈好奇心。

11月24日凌晨,中國再次向“廣寒宮”發起探索之旅。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復雜的航天任務。
從嫦娥奔月到“嫦五”采樣,千百年來,月球始終吸引著人類的目光。這個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地外天體,從遠古時期便激發人類的探索意識。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嫦娥奔月,到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月亮寄托著人們濃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結,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號。
在對月球放飛詩意幻想的同時,古人探月也得出了不少硬核成果。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月食的國家。公元前14—公元前12世紀,商代的甲骨文就已記載月食。根據出土文物,彼時古人已經能夠根據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把十二個月算作一年。
到了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在其著作《靈憲》里寫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明確指出月光是由太陽照射產生,月球本身并不會發光。

現代文明的發展進步,讓人類對月球的認知不斷被刷新。望遠鏡的出現進一步揭開了月球的神秘面紗。月球的細節被更多呈現在世人面前:被喚作“白玉盤”的月亮原來并非一馬平川,而是充斥著凹凸不平的環形山和山峰、山谷。
1959年1月2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一號”,2天后“月球一號”成功掠過月球。在蘇聯無人探測器進行月球巡視探測和采樣返回的同時,美國也在開展轟轟烈烈的阿波羅探月計劃。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了月球,在月球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跡。隨后,共有6艘飛船、12名航天員登上了月球表面,帶回月球的巖石和月壤標本。至此,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達到高潮,科研成果影響深遠。
中國與月壤的結緣,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為盡快推動中美建交,1978年5月20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到訪中國。為表誠意,他隨身攜帶了一份特殊的禮物:1克重的月球巖石標本。
這1克重的月巖被一分為二,0.5克交給全國多家研究院所分析研究,剩下0.5克送去北京天文館對公眾展覽。時年43歲的天體化學家歐陽自遠被緊急調入北京,主持月巖研究工作。多年后,歐陽自遠回憶稱“我們花4個月全面解剖,搞清楚了它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演化歷史等,為此發表了14篇論文”“美國人都說,中國科學家了不起!”

面對眾多科研需求,1克重的月壤終究只是“杯水車薪”,中國人自己的月球采樣返回計劃被提上議程。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確定了“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從宏觀來看,人類的月球探測一般遵循“探”“登”“駐”三大步,即無人探測、載人登月、短期駐扎。在此基礎上,中國又將第一大步“探月”進一步細分為“繞”“落”“回”三小步。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已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而嫦娥五號肩負著完成探月工程第三步的重任。
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升空,趕赴“廣寒”。它將經過11個階段,20余天的在軌飛行,采集約2000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此次任務還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五個“首次”:首次月面自動采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首次自取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從1克到約2000克,從首次接觸月壤到自主采樣返回,42年如白駒過隙。此番,中國自主采集月壤令人期待。后續,中國探索月球的步伐依舊穩健: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探測器還將實施第二次采樣返回、月球極區資源詳查以及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和技術利用。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從嫦娥一號圓了中國人千年奔月夢想,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中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再到如今嫦娥五號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16年來,中國探月工程連戰連捷,碩果累累。未來中國邁向星辰大海的步伐必將走得更穩、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