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王祖敏)針對不少老年人因不熟悉智能化設備或操作而在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困境和尷尬,中國民政部23日提出培訓指導、人工服務、提高智能產品適老性等民政服務的“解決之道”。
2019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中,將近2億老人從未接觸過網絡。這一來自《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曾引發全社會關注。在這一數據的背后,是這些老人們在“智能化時代”面臨的諸多生活和出行的尷尬與不便。
在中國民政部23日舉辦的以“養老服務”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這一話題也備受關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坦言,智能技術、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深入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讓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也出現了不少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不熟悉智能化設備操作,生活遇到許多困難和麻煩等問題。
他稱,民政部將本著“以老年人為中心”的原則,推動解決老年人在民政服務中遇到的智能技術困難。“首先是加強培訓指導。鼓勵村(居)委會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家屬等,引導、教會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信息平臺等新技術,幫助他們克服不會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術的困難。”
李邦華介紹稱,今年修訂的《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就提出“養老機構應當為老年人家庭成員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提供便利,為老年人聯系家庭成員提供幫助”。如果老年人住在養老機構中,養老機構就應該為他們提供相關培訓、輔助服務。
繼續保留人工服務、面對面服務的方式,也是民政服務的舉措之一。“這樣一些老年人即使無法使用智能設備,也能確保他們能辦理相關業務。”李邦華說。
李邦華還強調,在民政服務領域運用智能信息技術時,要堅持適老化原則,避免給不熟悉智能設備的老年人增加負擔。同時,要聯合相關部門,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術中遇到的困難,提高涉老智能產品的適老性,滿足老年人在出行、就醫、預約服務、線上消費等方面的需求。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占總人口的18.1%。《老齡藍皮書2019》提供了另一組數據:中國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總體偏低,未上過學和只上過小學的老人占比最高,超過老年總人口的70%(其中未上過學的占29.6%)。藍皮書稱,在當前的信息社會,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年人在獲取信息、使用電子設備等方面都有較大困難,很容易被社會所排斥,其生活質量可能會極大降低。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老齡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鄭志剛曾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讓老年人跟上“智能化時代”的節奏,不僅將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更會增強他們不落伍于這個時代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因此,如何有效緩解老年人群體在“智能化時代”面臨的困境,不只是在“民政服務”中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