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0月20日電(齊琦 高雅 管藝添)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與材料物理領域教師對話;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聽院士談宇宙的起源……今年秋季學期以來,南京大學正式啟動的“科學之光”通識課項目,引發該校師生的關注和點贊。
“同學們,‘科學之光’通識課是今年南大的首創,你們從中學考進南大,要敢于突破知識界限,勇于追求真理。”在課程開課儀式上,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提出了這樣的期望。

何賢是南京大學行知學院經濟管理試驗班的一名大一學生,他選修的是《“科學之光”——認識宇宙》。盡管一直對天文很感興趣,但他也有些擔心自己跟不上課程。
第一堂課的精彩讓何賢打消了疑慮:“老師講了很多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人文底蘊深厚,為我們文科生邁向天文世界鋪好了臺階,拉近了我們和宇宙的距離。”
不過,隨著課程推進、專業性不斷提高、復雜公式的層出,還是讓文科生感受到了來自理科的“打擊”和“不友好”。
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鵬飛看來,這種“不友好”未必是壞事。“在中學階段,學生大多習慣了應試教育模式,以熟練掌握的知識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會帶給他們安全感。而在大學學習生活中,遇見未知將成為常態,要及時調整好心態,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身份轉換,把心中的問號轉化為鞭策自己探索真理的內在動力。”
“科學家面對問題是如何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知識在指導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了解科學發展背后的故事,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后的反饋和提問中,這樣一封學生的來信令首批通識課教授之一的中科院院士祝世寧印象深刻。
“考慮到同學們來自不同學科,接受程度有差異,我在講解數碼成像技術的時候只做了簡略概述,暫時沒有進行更細致的區分,有一位同學敏銳地捕捉到了CCD和CMOS芯片的不同,并在課后查閱了資料向我提出疑問。”祝世寧對這樣的反饋非常滿意,“希望通過通識課的學習,讓學生能夠開始自主發現問題、主動調研探索,相信萌發于興趣、養成于求索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將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據介紹,“科學之光”項目是南京大學“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的一個重要育人項目,也是通識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在今年秋季學期,該校將有6位院士、25位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高水平教師參與授課,10多位青年教師或博士擔任助教。
“強化科學教育、培養科學精神是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科學之光’通識課首先聚焦未來前沿科技,讓同學不僅可以聆聽多領域的前沿動態講座,還能了解老師們近期主持或參與的重大科研項目、近期發表在頂級期刊的科研成果等內容。”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強調,“南京大學在教育教學中,要給學生知識的啟發,讓他們在形成見識的過程中培養膽識,在培養膽識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形成共識,使人生更豐富、更精彩。”
中科院院士邢定鈺認為,大學老師應在通識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學生自由、輕松地學習更多專業以外的知識。“只有蘊含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準確性、清晰性;只有在人文精神引領下,科學技術才能向著最利于人類美好未來的方向前進。增進兩者充分融合,才能促進學生更全面地成長,未來成為高素質、復合型優秀人才。”
據了解,“科學之光”項目還設置了線上直播,首課直播就吸引了全國數千名中學生同步收看。這也是南京大學推進“零年級計劃”舉措之一,希望持續探索中學和大學拔尖創新人才銜接培養的育人路徑,推動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向中學延伸、共享的重要通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