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9日電 (記者 陳靜)圍桌合餐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但筷來箸往,使得病原微生物借此傳播,或引起交叉污染。使用公筷公勺是引領“舌尖上的健康”,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的最好辦法。
記者9日獲悉,上海市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簡稱:“標準”)本月正式實施,餐飲門店使用公筷公勺、實施分餐制將被導入上海創建綠色餐廳指標體系。
上海市衛健委方面9日對記者表示,該標準為餐飲服務單位在公筷公勺服務方面提供技術指南,幫助民眾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有助于提高就餐者對剩食打包的意愿,減少浪費。
2月23日,上海率先向民眾發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16個區的2.5萬余家餐廳均表示要推廣使用公筷公勺;抽樣調查表明92%的民眾贊成使用公筷公勺。在倡議書發出后,上海市衛健委迅速啟動制定地方標準《餐飲服務單位公筷公勺服務規范》。
根據“標準”,公筷公勺要與個人自用餐具顯著區分;餐飲服務單位將公筷公勺納入各個環節管理之中,按照已有規范進行清潔消毒。“標準”規定餐飲服務單位在上菜、擺放、打包等方面使用公筷公勺,同時建議餐飲服務單位制定相應服務流程,并將之納入日常培訓等。
當日,在上海南京東路商業街的一家知名老字號餐館,記者了解到,該餐館創新定制了公叉勺方案,相關公用餐具兼具叉和勺功能,很受食客歡迎。走進用餐區,記者看到,每個餐桌上都放置了公筷公叉勺。服務人員在上菜時,會主動提醒顧客使用公筷公叉勺。
上海市衛健委方面指出,該標準的發布實施有利于強化餐飲行業服務規范,提升服務品質和水平;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形象、提高城市健康水平。據了解,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將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推廣公筷公勺使用,并聯合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對標準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在提升餐飲服務單位對提供公筷公勺服務認同的同時,引導民眾改變就餐習慣,提高其對使用公筷公勺的認識。
上海市健康促進辦副主任、上海市衛健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健康上海行動推進中,日常生活認真落實個人防護尤為重要。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吳立明介紹,本標準適用于上海各類餐飲服務單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家庭用餐或聚餐可參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