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id="8s93p"></center>
    1. <span id="8s93p"><noframes id="8s93p"><span id="8s93p"></span>
    2. <bdo id="8s93p"><meter id="8s93p"></meter></bdo>
      <label id="8s93p"></label>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全文丨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

      2025-07-25 11:31:01

      來源:新華社研究院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立場

        1.1 契合時代需求

        1.2 彰顯文化魅力

        1.3 凝聚中國智慧

        第二章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動實踐

        2.1 守護文明根脈

        2.2 挖掘當代價值

        2.3 激發科技動能

        2.4 成果人民共享

        第三章 “OPEN”——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范式

        3.1 貢獻原創(Originality Contribution)

        3.2 保護第一(Prioritizing Protection)

        3.3 強化協同(Enhancing Collaboration)

        3.4 合力保障(Necessary Guarantee)

        第四章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意義

        4.1 守護全人類共同珍寶的天下情懷

        4.2 助力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貢獻

        4.3 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中國主張

        結 語

        編寫說明

       

        前 言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璀璨瑰寶。它承載著一個國家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維系著一個民族的情感認同和精神血脈。當今世界,在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大潮中,文化遺產既是各民族增強文化自信的精神坐標,也是激勵各國立足傳統、探索現代化新路的智慧燈塔。守護文化遺產,既是向歷史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中國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遺產遍布中華大地的錦繡山河。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站在民族復興和文明傳承的戰略高度,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堅持“保護第一”理念,推進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不斷提高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以文化遺產保護賦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本報告對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生動實踐進行全面梳理,提煉出貢獻原創(Originality Contribution)、保護第一(Prioritizing Protection)、強化協同(Enhancing Collaboration)、合力保障(Necessary Guarantee)的“OPEN”創新范式。報告認為,各國應攜手以敬畏之心守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以博大胸襟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

        中華文明歷來贊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國以負責任態度參與文化遺產領域全球治理。我們相信,中華文明必能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文明一道,共同守護好人類文明瑰寶,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第一章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立場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習近平

        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創造并遺留、流傳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化財富,包含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標識,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也是全人類的文明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對于增進民族團結、增強文化自信、凝聚人民力量、維護國家統一、促進世界文明繁榮具有重大意義。

        1.1 契合時代需求

        中國是文化遺產大國。中國調查登記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這些文化遺產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提供了直接依據,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發展特質。全面系統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世界所倡。

        ——發展所需:文明傳承創新的內在要求。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從歷史邏輯看,保護、傳承、利用好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重要基礎。從價值邏輯看,文化遺產蘊含的思想智慧、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從實踐邏輯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挖掘和深入研究,更是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關鍵路徑。

        ——民心所向:文化凝心鑄魂的關鍵抓手。中國幅員遼闊,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文化遺產,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坐標,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文化遺產是民族情感的紐帶,是人們“記憶所系之處”。保護和傳承好文化遺產,能夠激發最廣泛的情感共鳴,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世界所倡:守護人類精神家園的重要舉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強調工業化進程中珍貴遺產面臨的破壞威脅以及保護的責任與義務,許多國家逐漸完善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實踐。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碰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和迫切需求。

        1.2 彰顯文化魅力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一幅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新時代文化長卷徐徐展開。

        申遺成果顯著。2025年7月,“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產。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截至2025年7月,中國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首位。中國共有18項檔案文獻遺產入選《世界記憶國際名錄》。

        依法保護文物。2025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施行,將“保護第一”確立為國家意志、落實到法律制度各環節,標志著文物保護法治化進入新階段。中國文物衛星遙感執法監測首次實現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監測全覆蓋,持續開展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行動,2024年偵破案件940余起,追繳涉案文物1.6萬件(套)。

        賦能活化利用。“博物館熱”在中國持續升溫,以文博為主題的特色旅游成為文旅消費市場的新亮點,殷墟博物館新館日均接待量約5000人次,陶寺遺址博物館成為“探源中國”研學熱門打卡地,“鳳冠”“藻井”等主題文創產品頻頻出圈,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認同不斷深化,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正在“活起來”。

        文明對話多彩。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斷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華,極大豐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園。第二屆“良渚論壇”成功舉辦,“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特展亮相法國吉美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吸引超過200萬觀眾。中國充分發揮國際文化交流在推動文明互鑒中的獨特作用,展示中華文明獨特魅力,深化中外文明對話,促進民心相通。

        1.3 凝聚中國智慧

        進入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更加全面,體系更加完善,方法更加多樣,特點更加鮮明。

        ——堅持自信自立的文化主體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大量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雖源于本土,但并非封閉,而是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斷發展。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承載文明基因、延續民族記憶,銘刻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與治理智慧,回答著“知所從來”“何以中國”的時代之問,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最直接體現。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始終以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主體性為根本遵循,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從各族人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中汲取力量,強調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保持獨立品格,以文化主體性筑牢發展根基。

        ——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中國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大、種類多、分布廣。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加速推進,對一些古建筑、古遺址、工業遺產等文物的安全和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帶來沖擊,也對協調推進文化遺產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更高要求。中國城鄉規劃建設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嚴守保護底線,筑牢安全屏障,摒棄碎片化保護模式,推動文化遺產與生態環境、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形成系統性保護格局。文化遺產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與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社會風俗等緊密相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體現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文化遺產是全體人民共同的財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樣,了解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愿更加強烈,享有蘊含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又具時代特征的優質文化產品的意愿更加強烈。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賦予其時代化呈現,讓文物“活”起來,為公共文化服務賦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注重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通過合理有效利用更好發揮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惠及大眾并鼓勵全民參與,形成社會廣泛保護的良好氛圍。

        ——樹立胸懷天下的格局視野。文化遺產是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推動文明平等交流互學互鑒的寶貴資源。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同時將文化遺產作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發揮文化遺產融通中外的作用,通過文化遺產保護來表達對當今世界文明問題的態度和看法,展示當代中國人的世界觀、文明觀、文化觀、價值觀。中國積極參與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治理,分享保護技術與實踐經驗,為推動全球文明繁榮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系列新實踐新理念,見證中華文明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綻放光彩。正如80多年前良渚文化考古研究者施昕更在《良渚》卷首語中所言:“我們生存在這艱巨偉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來保存我國固有的文化”。

        第二章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動實踐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我們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習近平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雙重影響下,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如何讓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根脈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中國以歷史積淀為紙、創新實踐為筆,書寫出一份厚重的新時代答卷,以“保護根脈、挖掘價值、科技賦能、以人為本”的實踐范式,回答“何以文明”的永恒命題,豐富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動實踐。

        這不僅是與歷史的深情對望,更是在文明基因的傳承與發展中,以中國智慧破解人類傳統存續的時代命題,讓文化遺產從“歲月孤本”變成未來的“開源代碼”,讓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血脈在守護與創新中永續流淌。

        2.1 守護文明根脈

        歷史指引現實,歷史照亮未來。

        考古遺存等文化遺產是實證歷史最好的“活字典”,串聯起滄桑輝煌的過去,昭示著偉大復興的未來,蘊藏著“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發展密碼。

        文化遺產凝結著文明古國的文脈底蘊和精神氣質,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精神,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一代代傳承下來,由此生發出并匯聚為中華民族獨特的基因和血脈。

        ——文物走得更遠,才能離人們更近

        保護好是第一位的。從“重視文物保護”,到“全面關注文物保護、傳承、利用”,再到“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文物保護之路一脈貫通,具體政策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立法先行引領。中國制定了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臺了相關行政法規,如《長城保護條例》《博物館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各地也圍繞文化遺產進行地方立法,各省(區、市)均出臺綜合性法規,有的針對世界遺產等出臺專門性法規,如《北京中軸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條例》《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等。目前,中國已構建起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法治框架,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提供堅實有效的司法保障。

        時隔20多年,中國第二次修訂文物保護法,增加了19條、修改了75條,于2025年3月施行。其中,新增“先調查、后建設”“先考古、后出讓”保護前置機制;加強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以“最嚴格制度”為文化遺產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線;賦予文物行政部門監督檢查措施;加大文物違法行為處罰力度……進一步筑牢文物保護的法治屏障。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踐行應保盡保,將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古石刻全部納入普查和認定范圍;豐富文物內涵,將六大類59項文物類別細化擴展為63項,首次明確將文化景觀納入普查對象;推動系統保護,將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登記和公布列為主要任務,把普查成果作為各行業相關名錄公布的基礎,為構建以文物資源為核心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以法律形式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價值、基本內容,非遺工作進入依法保護新階段。全國31個省(區、市)出臺非遺保護條例,一些市、縣出臺地方性法規,非遺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范開展。

        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完備。截至2025年3月,中國公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認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999名,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項目10萬余項。創新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涉及17個省份,在整體性保護上邁出重要一步。

        非遺傳承更在鄉土生根。云南景邁山布朗族村寨,老人手把手教年輕人古法制茶技藝,掃碼古茶樹的身份標牌,便可追溯千年的種植智慧。山西晉城司徒小鎮,非遺傳承人將打鐵花技藝融入小學課程,熾熱的鐵水化作傳承的文化星火。在湖南澧縣,青年人來到澧水船工號子教學現場,觀摩船工勞動過程,體驗拉纖的艱辛。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長河從未斷流,從課堂到田野,文明的基因正植入新一代血脈。

        守護文化遺產根脈,既是向歷史致敬,更是對未來承諾。

        2.2 挖掘當代價值

        更好傳承文化遺產,要始終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中國鼓勵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有效利用文物資源,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因地制宜推動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有效利用。

        四川資陽晏家壩鄉村公園,“非遺+研學”的“振聲川劇體驗館”,讓古老唱腔再度吸引年輕觀眾;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電視節目《唐宮夜宴》等文藝作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

        這些實踐充分表明: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交互對話。

        從敦煌、故宮等開放數字資源搭建全社會共有共建共享寶貴歷史文化財富橋梁,到各地博物館觀眾數量“井噴式”增長;從熒屏熱播的文博節目、頻頻出圈的文創產品點綴人民美好生活,到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等國際性盛會上文明印記吸引全球目光……璀璨的文化遺產正以多樣化方式和形態貼近生活,煥發出時代光彩……

        ——文化遺產融入當代生活方能價值永續

        在云南紅河州阿者科村,傳統農耕智慧經由現代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素同構”的梯田系統,不僅入選世界遺產,更成為鄉村振興的生態模板,印證了“文化遺產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

        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2500年的中國大運河,自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持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沿河百姓的生活環境愈發舒適,古村落、古橋、古坊交相錯落,原生態風貌與現代氣息相攜相映。

        在四川雅安,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申遺不僅是地理線路的梳理,更是對“開放包容”文明基因的挖掘。通過82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活化利用,當地將茶葉貿易史轉化為“一帶一路”文化紐帶,讓千年古道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活態教材”。

        從遺產守護到精神解碼,從靜態封存到活態生長,文化遺產的價值穿透歷史塵埃,在當代社會迸發出澎湃生命力。

        ——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

        春節,是中國內涵最為深厚、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傳統節日。2024年,“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5年春節期間,中國各地的人們貼年紅、穿漢服、買花燈,在非遺展示館體驗古人的過年方式,在潮玩文創琳瑯滿目的市集上寫下新春寄語。年的味道,歷經時光洗練,愈發醇厚可感。

        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著中國各地獨特的風俗民情。中國各地不斷加大非遺保護力度,探索融合發展的傳承模式,讓古老非遺傳遞文化新聲,在新時代煥發璀璨的光彩。

        在河南等地舉辦非遺傳承人“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網絡播放量700萬次,奏響沿黃九省區非遺保護“大合唱”;浙江推進“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全國試點,促進傳統工藝振興和群眾就業增收;陜西榆林依托榆林古城、陜北民歌博物館等熱點景區,探索打造“非遺+節慶”“非遺+演藝”“非遺+研學”等文旅創新項目……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新疆喀什有2000多年建城史,喀什古城更是一座“活的古城”,許多傳統民居和土陶等手工技藝已有上百年歷史。漫步于曲徑通幽的街巷,駐足于人頭攢動的巴扎(意為集市),坎土曼巴扎鐵業公社、艾德萊斯故事館、買買提的老房子、喀什老酒坊、藥茶博物館等店鋪遍布喀什古城,既是生產作坊,又是景點,讓非遺產品時尚化、實用化。

        從歷史中走來的文化遺產,融入時代的朝氣,煥發蓬勃的生氣,增強了中國文化自信的底氣。

        2.3 激發科技動能

        從考古發掘到文物保護,從價值闡釋到展示傳播,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明顯。《“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第一次上升為國家級專項規劃,設置專門篇章,對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進行“全鏈條”布局。

        中國廣大文物工作者守正創新、開拓進取,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既能提升文物考古、保護修復的科技含量,又能激發文化遺產展示傳播的創新力、吸引力,同時催生新業態、新場景,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提供新動能。

        ——科技賦力考古發掘

        在考古發掘中不斷融入科技手段,是時代向考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考古學科發展的新方向。目前,在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科技正深度參與調查勘探、現場發掘、資料整理與研究分析、文物保護、展示利用的全過程。

        進入21世紀,中國組織多方力量合作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等考古學領域重大項目。由來自考古學、歷史學、地球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參與完成。科技手段融入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系統研究和探索,不斷揭示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歷史脈絡,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理論、技術與方法,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這次中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也標志著中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科技賦能保護修復

        在文物修復與安全監測中,X光探傷、金相顯微鏡、3D打印等科技手段被廣泛運用于文物保護修復中,借助高科技手段能精準對文物病害進行“診斷”和預判。

        經過精細的清理和可逆物理固型,四川三星堆遺址3號至6號“祭祀坑”出土的大口尊、圓口方尊、頂尊跪坐人像、扭頭跪坐人像、黃金面具等一批“重量級”文物已被成功修復;采用研發的新型配合物保護新材料有效的解決了出土飽水糟朽象牙的保護難題,使這些珍貴的象牙文物得以長久保存,重現昔日光彩。

        西安城墻是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如今,人們基于數字方艙綜合管理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測繪掃描等先進技術開展城墻保護。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對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場“文化基因記錄工程”正在中國大地上推進。激光掃描儀以毫米級精度為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八卦樓、泉州開元寺、福建土樓等不可移動文物留底。千年古都西安市也正在建立世界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庫,對“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西安段5處遺產點進行數字化測量、存檔以及虛擬修復和展示。

        ——科技賦彩活化利用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科技的助力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科技賦能、文物出圈”,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深刻改變著文物的價值傳播和消費方式,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形似青銅巨鼎的殷墟博物館,游客不僅可以觀摩甲骨展廳展出的16片實體甲骨,還可以觸摸數字屏幕互動;在三星堆博物館,游客可以借助最新裸眼立體技術,進入被“還原”的巨大考古方艙,沉浸式體驗考古發掘場景;不斷更新的“數字敦煌”讓茫茫大漠中石窟內的珍貴文物“飛”向世界各地。

        中國擁有一批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支撐。例如阿里巴巴與西安博物院等機構聯合推出“元境博域”文旅元宇宙,利用高清實時云互動、智能擬真虛擬人等技術,打造時空融合的數字場域。百度公司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文物修復智能系統,基于千萬級案例庫推薦最優修復方案。此外,數字藏品的限量發售、AR沉浸式展覽的票務收入、文創產品的跨界聯名等,也構建起“保護-轉化-反哺”的可持續循環。

        中國在科技考古領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古老中國的面貌,在一次次科技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融合中被描摹得越來越清晰,考古工作實證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作用不斷彰顯。這為推動中國考古學理論和技術能力的創新,構建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考古智慧和力量。

        2.4 成果人民共享

        中國共產黨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理念的同時,注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遺產融入百姓生活

        杭州市將每年的7月6日設立為“杭州良渚日”,引導當地群眾共同參與良渚文化的保護傳承。在緊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瓶窯老街,隨著玉雕、紙傘、陶藝、風箏、燈彩等非遺項目落地,吸引文創企業紛紛落戶,當地村民中的手藝人也匯聚在這里,實現了家門口上班,增收的同時也能兼顧家庭。

        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秉持以人為本,就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建立以居民為主體的長效保護機制,激活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生動力。

        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內保存著300余處文物、近4000處傳統建筑。近年來,平遙古城在持續保護修復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的同時,對古城內私有產權居住性質的傳統民居進行保護修繕,900余居民受益。該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項目獎”。

        隨著傳統民居從“靜態保存”實現“動態保全”,居民在古街老巷里也能過上高品質現代生活,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活態傳承。

        在青磚黛瓦的蘇州古城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評彈聲聲婉轉雅致,蘇繡、宋錦、緙絲等非遺匠心獨具,游客可在此沉浸式體驗“食四時之鮮、居園林之秀、聽昆曲之雅、用蘇工之美”的“蘇式生活”。

        ——文化遺產涵養高質量發展

        在西安、洛陽等歷史古都,大遺址保護難度大、成本高、矛盾多,尤其需要在規劃和保護、發展和利用之間取得平衡。

        對此,西安深入落實“先考古、后出讓”、洛陽采取“避開老城建新城”等措施,探索規劃引領、科學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讓文物古跡從地下“走”到地上,讓大遺址重綻光彩,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大遺址保護管理模式。

        從發現修復到展陳利用,文化遺產也不斷參與地方發展。有200多年歷史的陜西鳳堰古梯田,是目前秦巴山區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陜西省嘗試將文物保護、提升當地群眾生活水平和展示地方民俗相結合,建設了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村民們平日采桑種稻,旅游旺季在自家辦起農家樂,或成為民俗展演項目演員,當地群眾在青山秀水之間實現了脫貧致富。

        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千年瓷都景德鎮在泥與火的交融中成就了一個城市依靠單一手工業支撐千年的奇跡。如今,古老的景德鎮正以獨特的方式煥發新意:老瓷廠變身創意街區,文化藝術新地標接連涌現,來自各地的“景漂”在這里聚集。

        在保護傳承中賡續文脈,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成為增進全民族歷史自信與歷史認知的重要源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充分彰顯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獨特優勢,用文物的力量,筑牢文明的根基,書寫文化的未來。

        第三章 “OPEN”——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范式

        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習近平

        新時代以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成就斐然,持續不斷為人類社會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方案,一系列獨創性的新理念陸續提出,一系列體現中國特色的政策法律制度體系逐漸成型,一系列重大舉措從藍圖變成現實。當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集中體現為貢獻原創(Originality Contribution)、保護第一(Prioritizing Protection)、強化協同(Enhancing Collaboration)、合力保障(Necessary Guarantee)的“OPEN”創新范式,不僅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理論,也為世界各國作出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貢獻。

        3.1 貢獻原創(Originality Contribution)

        在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創新中,中國強調堅定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堅持結合本國國情并吸收一切優秀成果和制度范式,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風貌、符合中國實際的文化遺產保護新理念、新制度、新方法,并開展了一系列新布局、新實踐、新探索,推動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開創新局面。

        3.1.1 邏輯起點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以“兩個結合”為邏輯起點,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科學方法論深刻指引著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創新發展路徑。在保護實踐中,中國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把握文化遺產保護規律,又立足國情探索特色保護模式;既深入挖掘中華文明具有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又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賡續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以“兩個結合”為邏輯起點,錨定獨創理念,有成功的發展路徑、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支撐。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為中國參與世界治理、提供公共產品奠定了堅實基礎,文化遺產保護就是重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面,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并將持續貢獻力量。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個結合”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這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方面達到全新的高度。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文化遺產,從中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更深刻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史,是實現“第二個結合”的思想基礎。

        3.1.2 鮮明特色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思想上的獨立自主,物質上的雄厚豐盈,歷史上的燦爛輝煌,為開展中國特色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創新提供了堅實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主席反復強調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明確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堅定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和理念獨創不動搖,不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的那一套,是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鮮明標簽。

        中國提出保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堅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宣傳好、闡釋好中國特色,即“四個講清楚”:“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過程中,中國鮮明強調文化主體性,強調這是中國堅定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讓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從理論到實踐的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歷史性成就。

        3.1.3 創新貢獻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提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代表根與血脈,承載歷史記憶、家國情懷,象征文脈延亙、精神依歸。中國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出發,把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與民生福祉緊密相連。在城市,中國提出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在鄉村,中國提出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

        ——強化系統思維理念。新時代以來,中國跳出以西方經驗為主導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則體系和目標導向,在文化遺產保護理論構建和生動實踐中,體現出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具有的歷史主動。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強化系統思維,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轉型升級。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以文物資源為核心,整體保護文物本體和改善周邊環境,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協同推進文物古跡、古老建筑、名城名鎮、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法治思維一以貫之。制度具有全局性、穩定性,管根本、管長遠。中國正致力于建立健全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制定“先考古、后出讓”的制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歷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深刻汲取國內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督察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隱患整治,增強文化遺產防護能力;加強執法督察,規范舉報流程,嚴厲打擊文物犯罪。

        3.2 保護第一(Prioritizing Protection)

        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始終將保護放在第一位、統籌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立統一規律在文化領域的深刻體現。這種關系既非簡單的二元對立,也非機械的線性疊加,而是通過矛盾的動態轉化實現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生命。

        ——堅持真實性和最小干預原則,是文化遺產工作的立足點、出發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文化遺產作為歷史實踐的物化存在,其物質形態承載著人類實踐活動的客觀歷史信息,任何破壞都將導致歷史信息鏈的斷裂。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也面臨著快速現代化、大規模城鎮化帶來的挑戰。有些地方把老地名改成了外國名,地名出現了“曼哈頓”、“威尼斯”等;有的城市熱衷于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有的地方在文化遺產周邊過度開展商業活動。如何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成為中國這一文化遺產大國必須做好的答卷。

        長期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原則,多次明確有效保護是利用的前提和歸宿,要求各地統籌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旅游開發、經濟發展的關系時,要筑牢文物安全底線。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也在不斷進步。文化遺產立足于中華大地,不僅嚴格保護文物本體,還要嚴格保護與文物相伴生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生態;不僅著眼于當代科學保護,更要努力將文物的獨特價值和歷史信息盡可能原汁原味留給子孫后代。

        2025年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規定“基本建設、旅游發展必須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嚴格落實文物保護與安全管理規定,防止建設性破壞和過度商業化”,從法律層面為保護第一原則提供了堅實支撐,配合嚴格的執法監管,將為筑牢文物安全底線提供根本保障。

        ——保護不是凍結,發展不是破壞。單純的凍結式保護(如完全封閉遺址)看似維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實則割裂了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的聯系。無序開發雖能短期獲利,卻導致文化遺產文化價值的異化。唯有通過“保護性利用”與“創新性發展”的辯證統一,才能實現文化遺產價值的再生。這一原則既反對將保護等同于靜態封存的傾向,也批判以發展為名行破壞之實的功利做法,而是通過動態平衡與創造性轉化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但開發必須謹慎行事,避免過度商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針對資本對文化遺產的商品化侵蝕,“保護第一”構成制度的堅固屏障。

        保護文化遺產,不是把它們束之高閣,而是要讓它們活起來。只有活起來才能煥發新活力、新光彩;也只有活起來,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是傳承。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唯有融入時代、融入生活,文化遺產才能煥發新的光彩;當保護與傳承朝著“人人皆愿參與、人人皆可參與”的方向前行,文化遺產就能在活起來中“傳起來”。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中國各地堅持并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政策舉措,不斷創新探索,在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方面,形成了系列新路徑、新辦法與新模式,在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與當代社會的“功能需求”之間建立動態平衡,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統一”的良好成效。

        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鍵在于將文化遺產視為“持續演進的生命體”而非“封存的標本”。通過建立有效保護框架、創新價值轉化模式、構建多方治理機制,使文化遺產真正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時空催化劑”。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既要堅守保護底線,也要堅持以用促保;既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也要改善人居環境。許多古城通過“遺址公園+特色小鎮”模式,實現文物保護與區域發展的協同共進,印證了統籌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文明演進的歷史必然。

        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成為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在保持街區歷史風貌和文化根脈的前提下,修繕受損建筑、優化結構布局、創新文化表達、植入特色業態,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產城人文深度融合,勾勒出一幅城市肌理與鄉土脈絡互映、美麗宜居與產業興旺共存的美好畫卷。

        3.3 強化協同(Enhancing Collaboration)

        針對文化遺產保護超越行政區劃、地理場域、物理標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工程,中國正在加快打破傳統的單一性、地域化、部門化局限,構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協調制度,增強工作的協同合力。

        ——文旅融合協同。中國大力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以文彰旅、以旅塑文,釋放文化遺產保護的生命力。

        新時代以來,中國積極推動文旅與其他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政府機構改革,在國家層面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各地也紛紛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門,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通過資源共享、創意互聯或營銷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共創共贏。以非遺文旅融合為例,近年來,每逢春節,中國各地積極推行“非遺+旅游”“非遺+體育”“非遺+影視”等模式,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旅游產品設計,舉辦文化節慶活動或民俗表演,創造出獨特的文化旅游體驗。

        ——部門和區域協同。對于一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擁有廣闊海域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區域協調發展絕非易事。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世界少有,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如此,對于文化遺產保護亦如此。

        長江、黃河、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是中華大地上的文化遺產富集帶,其保護傳承利用面臨更大挑戰。中國政府提出建設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確定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加強跨地區跨部門的統籌協調,形成強大工作合力。2025年初,中國政府多個部門聯合出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規劃范圍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13個省(區、市),明確提出將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這一規劃,就是部門、地方協同的重大成果,將有力推動長江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再上新臺階。

        ——社會力量協同。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等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在資金募集、學術引領、社會資源調動、行業規范發展、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許多企業主動投身文化遺產事業,在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博物館展陳設計、文物數字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影視劇和短視頻制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十萬文保志愿者通過拍攝記錄、學術講座、調查研究、巡查巡護、監督舉報、博物館導覽講解、組織文化遺產研學等方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風尚和潮流。

        山西率先推出“文明守望工程”,自2017年以來已累計吸引社會資金5億余元,累計推動500余個文物建筑認領認養項目。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社會參與多元路徑:鄧峪石塔回歸、天龍山佛首追索等案例引發廣泛關注;B站紀錄片《文物守護人》播放量破2000萬。

        3.4 合力保障(Necessary Guarantee)

        中國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積極強化屬地責任、注入資金活水、應用新興技術、培育新型人才,強化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推動文化遺產從“靜態保存”逐步轉向“活態創新”,形成多方參與、多措并舉、多頭并進的新樣態。

        ——強化屬地責任。再好的政策、制度和方案,關鍵在落實,重點在打通文化遺產保護“最后一公里”。在中國,從中央到地方,通過廣泛的思想動員,文化遺產保護屬地責任正在得以壓實,這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支撐,也是文化遺產保護新理念得以執行的關鍵所在。

        中國各級黨委政府正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保護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扛起文化遺產保護的政治責任,真正把堅定文化自信落到實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保護責任、經費投入、責任追究等方面的問題,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良好社會氛圍。浙江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文物保護法專題學習會,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以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成效更好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

        202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開展專題調研、召開專題會議20余次,成立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整治提升等6個工作專班,加快推進長春市各歷史建筑的修繕利用,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抓好文物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促使當地一大批歷史文化名街、歷史建筑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注入資金活水。大量的資金投入,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注入了源頭活水。當下,中國已形成“中央資金扶持+社會資本參與”的資金投用機制,通過靈活多元的方式,確保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無后顧之憂。

        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持續增長。2024年,中央財政下達國家文物保護資金預算63.8億元,用于文物維修保護、文物安防、考古、可移動文物保護等所需支出;下達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預算34.4億元,包括運轉經費補助、陳列布展補助、國家級重點博物館補助等;下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約8.26億元,用于非遺管理和保護等。

        社會資本深度介入文保全程。2021年,由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花唄推出的一項專門針對文物保護的公益計劃——“花唄文物守護計劃”正式發布。該計劃首批投入1000萬元,用于支持文物修復,捐贈至已設立的“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花唄文物守護專項基金”,并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全程指導下推進實施。2025年,騰訊捐贈1億元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要用于支持國家文物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設立文物聯合基金,著力解決考古和文物保護利用中的關鍵科技問題。

        ——應用新興技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需要借力科技發展、信息技術應用。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先進科技應用落地,以網絡化手段實現文物保護工作可察可控,以數字化手段實現文化遺產資源可感可觸。

        監測預警體系確保文化遺產安全無虞。河南安陽殷墟管委會將轄區內66個村(社區)劃分為176個四級網格,不僅組建了巡防隊員、村(社區)干部在內的數百名殷墟文物安全守護人,還設置了2650個高清攝像頭24小時運轉,對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遺址保護區實施全天候無死角監控,不斷織牢織密殷墟安全防護網。云南麗江古城不僅運用科技手段對遺產要素進行科學監測和保護,還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起古城管理“智慧大腦”,高清攝像頭24小時“值守”,數智導覽大屏實現智能交互……用科技“守護”文化遺產。

        新型材料研發與文物保護理念同步更新。在出土漆木器與竹簡脫水保護中,保護材料的應用有效解決了文物因脫水而變形、開裂病害;在脆弱青銅器保護修復方面,通過研發新型緩蝕劑與自剝離智能凝膠,成功減緩青銅器腐蝕速率。在三星堆遺址出土飽水糟朽象牙保護方面,研發配合物溶膠新型加固材料,解決了象牙因失水而開裂崩解問題。通過新型材料與技術的不斷探索和應用,中國守護著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培育新型人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一項長期、龐大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人才要求極高。中國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等多維度統籌推進,持續發力,建立起一支多層次、專業化、可持續的人才隊伍,更好適應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文化遺產保護領域,2024年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表彰的近200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中,“90后”占了相當一部分。

        設置高校專業,培養主力人才。截至目前,中國已有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北大學等院校在本科階段開設了考古學專業,蘭州大學等高校開設了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首都師范大學等部分高校開設文化遺產專業,同時越來越多高校重視考古文博專業的交叉屬性,通過調整本科生、研究生課程體系,培養考古文博多學科交叉人才。

        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是培養文物技能后備人才的重要途徑。2024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新時代文物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優化文物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定向培養加快建設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文物技能人才隊伍。近年來,山西、陜西、山東等省探索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養模式,學生免除學費,畢業后定向到基層文博事業單位就業,有效保障基層文博單位人才供給。

        第四章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實踐的世界意義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

        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珍寶,守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面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習近平主席倡議開展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鑒,一起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體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擔當,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注入了思想的力量。

        4.1 守護全人類共同珍寶的天下情懷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體現了宏闊的全球視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在巴黎,習近平主席倡議“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開羅,習近平主席強調“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各成體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類發展進步所積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視中道平和、忠恕寬容、自我約束等價值觀念。我們應該開展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鑒,一起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

        在雅典,習近平主席感慨“中希兩國都擁有大量文化遺產,雙方可以在修復和保護重要文化歷史遺產方面加強合作”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將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化進程更好地結合起來,為守護人類文化瑰寶、共同建設人類文明百花園,為國際社會共同面對的文化遺產保護挑戰提供思想借鑒、注入強大信心。

        文化遺產在傳播文化、傳遞友誼、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具有獨特而重大的意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更加需要發揮考古和歷史研究作用,更加需要用好文明瑰寶“世界通用語”、建好人文合作“國際基礎設施”。

        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

        ——中國始終履行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將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更緊密合作,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主席南希·奧韋拉爾說,中國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推動力量。中國為保護文化遺產付出了大量努力,值得很多國家借鑒。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德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格雷戈爾·希茨費爾德說,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雖然有地區性的劃分,但具體的保護工作始終需要合作和跨界思維。中國擁有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的相關機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助力多國文保事業。積極落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倡議,搭建亞洲區域專業合作交流平臺,推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務實開展;持續推進在柬埔寨、尼泊爾、緬甸、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施文物保護修復援助項目,讓中國的文物保護理念助力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保護成效贏得受援國政府和廣大民眾、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和高度好評;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國絲綢之路遺產點的保護提供技術支持,在世界文化遺產領域承擔更多責任與義務,彰顯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國形象。

        4.2 助力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貢獻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積極擔當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責任,通過契約共踐、技術共享、人才共育、挑戰共克、發展共贏的模式,筑就跨文明的保護網絡,構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

        契約共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制定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公約,為各類文化遺產保護奠定了基本的國際秩序,形成了基本的國際共識,為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互動搭建了橋梁。中國1985年12月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中國也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積極踐行者。

        中國各地不斷摸索文化遺產保護新方法,為國際社會提供新樣本:大運河、長城先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示范案例,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獲2025年“地球遺產保護獎”;江蘇蘇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世界遺產城市組織授予“世界遺產典范城市”稱號;浙江衢州“立春祭”結合農耕體驗、節氣美食開發,帶動鄉村旅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遺社區實踐中國樣本”。

        技術共享。今天的中國具備極強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能力,從受援國轉變為提供技術援助的國家,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中國智慧。

        近年來,中外聯合考古活動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考古工作者已經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了30多支考古隊,涵蓋亞洲、非洲、美洲和歐洲地區。在柬埔寨吳哥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持修復周薩神廟、茶膠寺等,形成了吳哥窟保護的中國范例。在烏茲別克斯坦,中方團隊參與修復希瓦古城歷史文化遺跡。在埃及,中埃合作發掘孟圖神廟。中國運用人才和技術優勢,為國外重要遺址的發掘、研究和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全球數字化與科技協同創新方面,中國走在前列。敦煌研究院向全球開放30個洞窟高清影像數據。騰訊公司與巴西國家博物館合作,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重建文物模型。北京故宮古建監測系統與意大利威尼斯共享。

        人才共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7年申請并設立了“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考古學方向)”本科專業,招收了第一批外國考古專業的本科生,越來越多的學生到日本、希臘、肯尼亞等地進行海外考古實習。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與英國杜倫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日本東京大學、蒙古國立大學等保持長期穩定合作關系。

        2023年10月,“費爾干納—洛陽考古研究中心”在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國立大學掛牌成立。河南洛陽的考古工作者與該校合作開設考古學、歷史學、田野考古教學等實訓課程,為費爾干納大學培養考古技術人才。

        中國攜手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孵化全球遺產保護有生力量。UNESCO-清華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累計為70多個國家培訓1200余名專業人員,課程涵蓋壁畫修復、遺址管理等。

        通過“一帶一路”文保獎學金,中國政府資助沿線國家300余名留學生赴北京大學、西北大學攻讀文物保護碩士。

        此外,中國的工匠技術傳承惠及海內外。浙江東陽木雕匠師赴德國科隆教授榫卯技術,協助修復普魯士時期木構教堂。景德鎮與荷蘭代爾夫特陶藝家聯合研發青花鈷料低溫燒制技術,降低能源消耗30%。

        挑戰共克。2025年恰逢中國和尼泊爾建交70周年。中國在尼泊爾開展的首個大規模文物援外項目——九層神廟重新屹立在世人面前。2015年,九層神廟遭受地震重創,中國的“文物醫生”應邀伸出援手,在2000多個日夜里,與尼泊爾當地專家一起,以堅守詮釋對人類文明瑰寶的珍視,以行動書寫國與國之間的雙向奔赴。2021年,經國家文物局推薦,援尼項目組成員進入由聯合國國際搜索與救援咨詢團成立的災后文化遺產響應保護工作組,并被選定為聯合負責人,牽頭修訂編制了《城市遺產地搜索與救援行動指南》,這是國際搜索領域的第一份遺產保護行動指南,對國際文物保護災后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5月,20國集團峰會之“文化遺產與氣候行動”邊會在巴西舉行。中國文化遺產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包括將文化遺產納入國家行動策略,發布指導性政策和文件加強文化遺產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開展學術研討和公眾宣傳等,為世界提供了文化遺產領域在氣候行動中的中國案例。

        此外,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文物遺產保護合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打擊非法販運文物的行為。中國以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1995年《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等為基礎,與其他國家在文物保護領域開展廣泛合作。比如,與意大利等國在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推動文物返還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與合作,通過外交途徑和法律程序成功追索回多批流失文物。

        發展共贏。中國發起區域性合作倡議。2019年中國倡議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2021年牽頭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亞洲各方積極響應、共同努力。2023年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正式設立,因地制宜探索實施了“亞洲文化遺產守護人”系列項目,開展“亞洲文化遺產教育合作網絡”項目,實施“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項目開放申報”計劃,聯合開展“中國-沙特塞林港遺址聯合考古”項目等,推進亞洲文化遺產的合作交流與保護傳承。

        中國設立專項基金。2025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福建泉州市簽署協議,正式啟動“中國信托基金(泉州)”項目,旨在提升非洲地區的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能力。項目將延續此前“中國信托基金”系列項目的成功經驗,迄今已有超過15個非洲國家受益,并助力盧旺達、貝寧和多哥的三處遺產地于2023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聯合申遺方面,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2014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成功聯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為世界遺產中心推動絲綢之路國際合作40年以來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4.3 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中國主張

        ——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人類文明多元發展的重要成果,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中國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理念,以敬畏之心參與共同保護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以廣闊胸襟參與共同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

        ——推動文化遺產事業創新發展,倡導促進文明傳承永續。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中國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創新的寶貴基礎與豐厚滋養,中國強化辯證取舍、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推進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推動文化遺產事業國際合作,倡導各國人民相知相親。

        不同文明之間的合作交融,為人類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指引,是推動人類社會演進的重要動力。中國將繼續以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引領,積極開展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與各國一道不斷提高保護能力和水平,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增進互信,攜手守護全人類共同的文明瑰寶。

        結 語

        從埃及金字塔,到意大利龐貝古城,從柬埔寨吳哥窟,到中國長城、兵馬俑……漫長歲月留存下的文化遺產,不僅是各國獨特的文明印記,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在一個以城市迅速擴張、環境危機和社會經濟迅速變化為特征的世界里,保護我們的自然文化遺產的意義不僅在于繼承過去,它更是對我們共同歷史的肯定,是對子孫后代的承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兼代表夏澤翰如是說。

        文化遺產是文明的具體物證與集中展示,可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突破民族、信仰等認知藩籬,凝聚全人類的普遍心愿與共同價值,也是維系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

        中國始終重視文化傳承發展,并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方法,開展了一系列新布局、新實踐、新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成果豐碩。

        在此基礎上,中國始終踐行理念共通、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文化遺產合作,倡導國際社會從全人類共同福祉出發,協力應對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艱巨挑戰,不斷增進不同地區和民族的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古今相續,弦歌不輟;文明互鑒,大道同行,和合共生。

        面向未來,我們期待全世界攜起手來,共擔文化遺產保護使命,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讓世界文明百花園滿庭芬芳。

        編寫說明

        《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智庫報告課題組由新華通訊社社長、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華任組長,新華通訊社總編輯呂巖松任副組長,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任衛東任執行副組長。課題組成員包括劉剛、崔峰、傅琰、秦彥洋、張建、楊思琪、劉懷丕、袁月明、許雪毅、楊一苗、蔡國棟、馬曉澄、李紫薇、魏夢佳、哈麗娜、孫少龍、施雨岑、馮候等。

        課題于2024年12月立項啟動,歷時半年多采訪、調研、撰寫、修改、審校完成。

        在報告寫作和發布過程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凌明和喬梁、王元林、劉愛河、于冰、陳家昌、燕海鳴等研究員給予了悉心指導和寶貴建議。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原主任朱兵、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陸瓊、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岳志勇、黑龍江大學校長王敬波、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董衛、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曉東等專家學者,以及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黑龍江大學渤海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考古研究院、漢中市委宣傳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西安曲江大明宮遺址區保護辦公室、西安城墻管委會、喀什古城景區管委會等機構,給予了多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在此一并表示誠摯謝意。

       

        點擊下方報告標題下載全文:

        全文|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

      • 相關閱讀
      • 柬泰沖突造成一名柬埔寨平民死亡

        &emsp;&emsp;新華社金邊7月25日電(記者吳長偉)柬埔寨奧多棉吉省副省長梅密皮代25日在電話中告訴新華社記者,24日泰方向柬埔寨境內發射炮彈,造成奧多棉吉省一名平民死亡,5人受傷。&emsp;&emsp;梅密皮代說:“截至25日上午,戰斗...

        時間:07-25
      • VLOG丨文明奇妙游·上合媒體智庫峰會有一道“時空任意門”

          肇興于斯、燦爛于斯。中原大地,五千多年文明賡續綿延、大開大合的歷史舞臺。  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峰會于7月23日到27日在河南鄭州舉行。來自上海合作組織26個國家的近200家主流媒體、知名智庫、政府機構以及聯...

        時間:07-25
      • 新華社消息丨泰國公共衛生部:泰柬邊境沖突致泰方14死46傷

          記者:陳倩慈、林昊  編導:張藝繽  新華社音視頻部制作 ...

        時間:07-25
      • “星鏈”發生大面積中斷 目前服務已基本恢復

          新華社洛杉磯7月24日電(記者譚晶晶)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旗下衛星互聯網服務“星鏈”24日發生網絡中斷現象,目前服務已基本恢復。  據網絡故障追蹤平臺Downdetector顯示,美國東部時間24日下午3時(北京時間25日凌晨3...

        時間:07-25
      • 泰國軍方:邊境多地正在發生沖突

          新華社曼谷7月25日電(記者林昊 陳倩慈)管理泰國與柬埔寨部分接壤邊境地區的泰國陸軍第二軍區25日在社交媒體上說,邊境多地正在發生沖突,民眾應避免靠近邊境地區。 ...

        時間:07-25
      • 努力開辟中歐關系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和音)

        &emsp;&emsp;面對加速演進的世界百年變局和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歐牢牢把握雙方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不僅有利于雙方,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emsp;&emsp;7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來華舉行第二十五次中國...

        時間:07-25
      • 馬克龍:法國將于9月承認巴勒斯坦國

          新華社巴黎7月24日電(記者唐霽)法國總統馬克龍24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說,法國將于今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馬克龍說,當務之急是結束在加沙地帶的戰爭,拯救平民。必須立即停火,釋放所有被扣押...

        時間:07-25
      • 埃及方面說166輛人道主義援助卡車進入加沙地帶

        &emsp;&emsp;新華社開羅7月24日電(記者董修竹)埃及開羅新聞電視臺24日援引一名埃及安全部門消息人士的話報道,23日晚至24日凌晨,166輛援助卡車已駛入加沙地帶。&emsp;&emsp;這名消息人士表示,這批車輛載有面粉等基本食品和...

        時間:07-25
      •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附近海域發生6.1級地震

        &emsp;&emsp;新華社紐約7月24日電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信息網消息,北京時間7月25日6時37分,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附近海域發生6.1級地震,震中位于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以東167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

        時間:07-25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 天天久久综合网站|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尤物app|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天天|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 综合五月激情五月开心婷婷| 伊人亚洲综合青草青草久热 | 亚洲VA综合VA国产产VA中| 老色鬼久久综合第一|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五月婷| 久久无码无码久久综合综合|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观看|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天天|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久久综合久久伊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麻豆|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