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政府在2012年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下調至7.5%以后,國際上唱衰中國經濟之聲就時有耳聞,歸根結底是對這種“新常態”缺乏深刻認識。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曾在英國《金融時報》上說,經濟停滯將可能成為新常態。盡管他擔憂的是美國乃至全球經濟,但新常態這個概念備受熱議。
其實,中國經濟增速雖然不敵過去,但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動力正從規模導向進化為價值創造,不再為了增長而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簡言之增長正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究竟該如何正確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豐富內涵?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它就像是一部《哈姆雷特》,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解讀。畢竟,這個話題過于龐大,單個人的解讀都宛如盲人摸象。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商界學界人士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各自闡釋或能讓人豁然開朗。
先從宏觀層面來看,曾任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的哈繼銘在論壇上說,新常態是與舊常態相對而言,舊常態有三個特征:一是增速快,每年經濟增長10%左右;二是失平衡,經濟主要靠出口和投資拉動;三是高杠桿,市場主體依賴信貸擴張而不是股權融資。與之相比,新常態就是去杠桿、再平衡之后的中速增長。
從微觀層面來看,企業家們體會的新常態是移動互聯網對整個經濟生態的重塑。復星集團首席執行官梁信軍舉例說,曾有好友生病需看醫生,他通過朋友找到院長才掛到了專家號;現在通過手機上的就診應用,不用找熟人一樣可以順利掛到這位專家的號,這意味著過去的熟人經濟模式被移動互聯網打破,陌生人之間的經濟往來更為便捷。
風投公司高瓴資本董事長張磊則表現得比時代步伐還要快上半拍。他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已是明日黃花。為了尋找能突破常規思維框架的人,他創辦了“貓頭鷹計劃”,不歡迎哈佛耶魯和清華北大等世界名校的學子,而是資助農民工子弟學校和扶持草根企業家,希望從機會平等化的社會中發掘出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新一代創新人才。
新常態的另一個顯著表現是“80后、90后”企業家集體入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王巍認為,企業家群體的人口分布演變將引領中國經濟走向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時期。這些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更懂新生事物,而“80前”的企業家有很多將淪為遺老遺少,剩下的勉強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移民。
被網友戲稱為任大炮的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不出意料“炮轟了”上述各種解讀。他理解的新常態是一種“常新態”,即到2020年的7年間,中央政府要出臺360多項改革措施,差不多每周一個,這意味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將成為一種常態。
這種由技術進步與市場化改革譜寫的“新常態”,也對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地產企業美好置業董事長劉道明坦言,政府不再大包大攬后,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強了,要靠自己甄別市場上的風險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