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記者 李曉喻)各省GDP相加高于全國經濟總量的怪象又一次在中國上演。截至4日,中國除黑龍江外的30個省(區、市)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合計約297114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同期全國GDP269044億元高出一成有余。
這種情況早已有之。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31個省(區、市)GDP之和比全國數據高10.75%。
分析人士認為,技術因素是導致經濟總量“部分大于整體”怪象屢屢出現的一大客觀原因。
“首先是重復計算。”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景彤對中新社記者舉例說,對一些跨區域的大項目,如果各地都將其創造的增加值計入本地經濟數據,就會導致加總數據偏高。
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也表示,一些企業在統計上的屬地界定存在爭議,可能導致重復計算。
此外,周景彤指出,國家統計局和各地的測算方法、統計口徑不同,“全國GDP并不是各地數據的簡單相加,而是有自己的體系”。
除客觀原因外,“報高不報低”的心態也是導致數據“注水”的一大原因。
有分析認為,中國對GDP長期以來采取分級核算機制,而不是由國家統一核算,給了地方干預數據的可能。在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一些仍持“GDP崇拜”政績觀的地方可能會干預統計工作,夸大上報數據。
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包括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在內的中國多個省市未能達到其年初設定的經濟增速目標,且上半年經濟增速低于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官方已經開始著手解決數據“注水”問題。繼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后,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亦表示,要爭取在2014年形成全國統一核算地區GDP的方案;嚴格核算2014年各季度及全年各地GDP總量和增速。
周景彤提醒說,要解決這一問題,除改進完善統計體系、方法、制度外,還要切實改變“唯GDP論英雄”的傳統觀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