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4日電 (記者夏曉倫)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在促進創新、帶動就業、激發市場活力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生力軍,正在通過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重塑傳統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中國工業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徐金寶在近日召開的“融鏈向‘新’‘一起益企’中工智庫沙龍暨第十八屆中國工業論壇啟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主旨發言環節中表示,學習貫徹17部門的通知,從五個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其中“法律護企”,就是要“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產權和合法權益,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政策惠企”,要保持政策的穩定連續,提升公信力,改善執行力,增強企業安全感,增強未來預期。
他強調,央企國企是國民經濟“脊梁”,應通過優化布局、開放產供鏈,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創新型中小企業更具活力和創造力。要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動中小企業做大做優做強。鼓勵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建設工程。要推動實現大中小各類企業融通發展,加強產供鏈的實力、韌性和安全性。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形成梯次優質企業體系。要把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落實到支持幫扶中小微企業發展中。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總經濟師許科敏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小企業絕不是旁觀者,而是主力軍。當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賦能提質,筑牢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要深刻把握中小企業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中的戰略定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建立有效的成果共享機制。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原副會長、國企智庫副理事長兼首席專家李錦指出,中小企業要積極做好“十五五”規劃。他認為,中小企業重視“十五五”規劃有六個好處:明確發展方向與目標,適應宏觀環境變化;提升企業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應對風險與挑戰,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響應國家戰略與政策支持,服務國家戰略目標;凝聚企業力量與促進合作,凝聚內部共識;增強企業品牌與社會責任,提升品牌認知度。
賽迪研究院中小企業所所長龍飛介紹,從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頂層制度看,正逐步形成“一法、一條例、一標準、一規劃”的政策法律體系。從具體政策舉措看,國家和地方層面出臺了一系列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和促進發展的支持政策,包括優化發展環境、加大財稅支持、緩解融資困難、支持創業創新、加強公共服務、加強權益保護等。此外,從中央到地方,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推進機制也不斷健全。
江蘇省東臺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麗珺分享了地方實踐。她介紹,近年來,東臺市扎實推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擁有工業企業超3700家,2024年實現開票銷售1650億元、同比增長12.1%,經濟實力穩步攀升;堅持產創融合,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強化精細服務,圍繞線上線下抓服務、數智賦能抓融合、企業權益抓保障等舉措,破解企業發展難題。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跨境電商分會副會長劉海偉表示,海外市場是中國中小企業的下一突圍方向,中小企業要關注國際市場動態,敏銳捕捉機遇,率先布局,以先發優勢贏得市場份額。同時,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企業出海需耐得住寂寞,有持續健康投入預期,積累品牌知名度與客戶資源,逐步提升市場影響力。此外,還要深入了解當地市場,融入當地文化,打造符合當地需求的產品與服務,實現本土化運營。
隨后,多位專家和行業代表圍繞產業升級、數字賦能等議題展開深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