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2日電 國新辦12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在會上介紹,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國家財政統籌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一是在資金投入上“添柴加火”。“十四五”時期,全國財政科技支出預計達到5.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34%,資金重點投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其中基礎研究累計投入達到7300億元,年均增長12.3%。財政投入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投入強度從“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發投入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
二是在經費使用上“放權松綁”。近幾年財政部一直在探索科技經費的管理模式。大的方向是,適應科技創新的一般規律,讓科學家擁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度權。比如,在基礎研究類科研項目中推行“包干制”,由項目負責人決定經費使用。與此同時,財政部也不斷完善監管方式,做好績效評價,提高科技資金支出效益。
三是在成果轉化上“搭臺架橋”。科技創新的作用、科研成果的價值,最終都體現在現實生產力上。“十四五”以來,財政部持續調整完善相關政策,讓科研人員享有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充分分享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創新政府采購制度,用政府“下單”引導支持產品創新和推廣應用。財政部還實施了首臺(套)、首批次保險補償政策,推動創新產品迭代升級。這些政策的施行,大大支持了科技創新成果更快地從實驗室走出來,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
四是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上“賦能減負”。無論是“從0到1”的原始創新,或者是“從1到100”的產業落地,企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財政部推出了一系列財稅政策,助力企業降低成本、拓展應用、轉型升級。比如,“十四五”以來,財政部實施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財政獎補政策,支持培育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6萬家;針對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到了3.6萬億元;政府性融資擔保累計支持超過30萬家中小科創企業獲得約8000億元貸款,被擔保企業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
王東偉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著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更好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強國加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