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符明月
6月24日,鎮安縣醫院胸痛中心基于區域醫共體分級診療模式,成功將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當日15時30分,患者李大伯突發胸痛到茅坪鎮中心衛生院就診。接診醫生憑借臨床經驗和胸痛救治業務培訓知識,初步評估患者病情,考慮為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顯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情況十分危急,隨時有心搏驟停的可能。為爭取搶救時間,醫生立即通過“心電一張網”將患者心電圖傳至鎮安縣醫院胸痛中心,并于16時30分撥打120急救電話。同時,同步聯系鎮安縣醫院胸痛中心開通綠色通道,第一時間讓患者服用“心梗急救一包藥”穩定病情,隨后安排轉運。
鎮安縣醫院迅速派出配備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及溶栓藥物的救護車緊急接應。18時2分,隨車醫護人員與衛生院救護車完成交接后,即刻采集患者生命體征,并依托5G網絡,將心電圖、血壓等關鍵數據實時回傳至總院指揮中心。轉運途中,患者突發心搏驟停,醫護人員爭分奪秒實施心肺復蘇,經過5分鐘全力搶救,患者心跳恢復。然而危機未消,患者隨即出現室顫,醫護人員果斷使用除顫儀電擊除顫,成功使患者心率轉為竇性。
鑒于患者仍處于靜脈溶栓黃金時間窗口,若按常規等待入院治療,極有可能錯失最佳救治時機。“立即啟動車載溶栓!”醫護人員當機立斷。在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后,救護車即刻化身“移動ICU”,隨車醫生精準實施靜脈溶栓,指揮中心同步監控溶栓進程,患者血氧、心律等參數與總院專家無縫共享,確保治療精準安全。溶栓30分鐘后,患者胸痛癥狀明顯緩解,心電圖ST段回落,提示血管再通。
救護車抵達總院前,急診科、導管室、心內科團隊已完成術前準備。患者到院后經綠色通道直入導管室,造影顯示前降支近段重度狹窄,經過急診冠脈支架植入(PCI)術,最終打通“生命通道”。術后患者轉危為安,目前病情穩定,此次救治標志著“院前溶栓—轉運監測—精準PCI”全鏈條救治模式在鎮安縣落地生根,“移動急救單元+多學科聯動”的心血管急癥救治模式已形成標準化操作流程,為區域內急危重癥患者搭建起更高效、更可靠的生命保障體系。
近年來,鎮安縣在醫共體框架下開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并持續推進基層胸痛救治單元建設。2024年10月,在陜西省人民醫院“組團式”幫扶下,鎮安縣醫院胸痛中心通過國家胸痛中心認證,并建設7個胸痛救治單元,這些單元作為胸痛中心救治網絡的延伸,助力基層醫療單位實現患者病情分類處置,落實“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保障轉診危急重癥患者得到無縫診療。
鎮安縣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醫共體模式的推行,使得優質醫療資源能夠下沉到基層,極大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和服務水平。未來,隨著醫共體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將有更多的患者能夠在這一模式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