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發布至今已有一年時間。這一年,網貸在合規框架下發生了一定變化,平臺野蠻生長得以控制,綜合收益率也出現下降,而大額標的平臺加速了轉型升級。
據融360數據顯示,2016年8月底,正常運營平臺數為1760家,2017年7月底為1015家,平臺數量減少了42.32%。網貸之家數據也顯示截止7月,我國停業及問題平臺已累積有3826家。在網貸平臺數量減少的情況下,交易額卻仍然增長近50%,數據顯示,2016年8月底成交量為1315.56億,2017年7月底成交量為1912.70億,增長45.39%,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50781.99億元,突破5萬億元大關;2016年8月底貸款余額為4950.517億,2017年7月底貸款余額為8557.55億,增長了72.86%。
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中智魔方負責人表示,短短一年時間,從暴得大名到聲名狼藉、人人喊打,網貸平臺經歷了迷茫、艱難抉擇,最終,大家各走各的路:有些平臺心灰意冷,開始轉移戰場;有些平臺加大投入,意欲擴大份額;有些平臺隨波逐流,意興闌珊,積極性全無。然而,整個網貸行業的發展勢頭卻未因此而被抑制,在一系列合規項目的開展后,行業整體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效應。以借款金額為例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網貸行業的人均借款額從141179.51元減少到62923.43元。人均借款金額的減半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平臺向小額資產靠攏,逐步邁向合規,與之同步的是,網貸平臺收益率也逐步回歸到了理性區間。
雖然監管政策已滿一年,但監管的最終期限卻未按時而至。對此,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中智魔方負責人表示,專項整治,整治時間需要為整治質量讓步。由于整改的延期使得部分平臺的整改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平臺有比較多的自主權,整改計劃書充分考慮了平臺之間發展狀態、業務特點、整改進程等各不相同,賦予各平臺自行制定整改計劃的權利,避免“一刀切”導致平臺急于整改而忽視發展質量。
網貸監管大限雖然延期,但絕不會遲到。當前,合規仍是網貸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加強互網貸行業監管,持續強化網貸行業的風險防范,引導網貸行業合規穩健發展仍然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