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臨沂9月11日電 (記者 沙見龍)“2022年以前,村內污水橫流,環境臟亂差,到處都是‘斷壁殘垣’,廢棄的豬欄、牛欄也讓整個村子顯得破敗不堪?!被貞浧鸫遄釉瓉淼臉用?,山東臨沂蒙陰縣垛莊鎮長明村黨支部書記劉乃江記憶猶新。得益于當地相關生態修復工程和扶持政策,經過環境整治后的長明村煥然一新。
圖為航拍山東臨沂蒙陰縣長明村。仇晶 攝漫步村內,記者看到,修復后的河道里菖蒲挺立、睡蓮浮波,魚兒、野鴨在水中嬉戲;河道斜坡上種植的大片金銀花雖已過盛花期,但枝葉仍繁茂蔥綠。河道南側,修復后的坑塘里種有大片菱角,時不時有村民和游客漫步于塘中的木橋之上;北側是干凈整潔且經過合理綠化的村廣場。
“經過為期近1年的環境整治和改造,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劉乃江介紹,整治后,村民們對治理成果很滿意,幸福感很高,在外居住的年輕人回村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還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同時,全國很多省份也前來觀摩,“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18撥客人”。
長明村黨支部書記劉乃江(右一)介紹村莊整治變化情況。沙見龍 攝劉乃江介紹說,村內河道、坑塘、水系等區域的系統性綜合整治修復,由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承擔了前期設計工作,并編寫了可行性報告。經過修復,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水平得到極大提升,村集體還借助修復后的水體發展起了特色養殖、種植產業。
據蒙陰縣林業局林改發展服務室主任張軍介紹,在設計小微濕地修復方案之初,上述研究院的設計理念十分符合當地修復工程的總體要求,整個修復工作不是簡單地平整土地、修整溝渠、坑塘,而是根據濕地不同區域的生態功能需求,量身打造“生態微環境”。
張軍表示,小微濕地的修復有效提升了區域生物多樣性,顯著改善了水環境質量。昔日的退化濕地轉變為風景宜人的生態空間,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的休閑場所,同時還增強了公眾的生態獲得感與幸福感,提升了周邊的土地價值,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圖為長明村經生態修復后的坑塘。沙見龍 攝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生態地質技術部黨支部書記、主任竇鳳珂告訴記者,沂蒙山小微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是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林草濕地類項目(以下簡稱“山水工程”)針對農村小微水體設置的專項生態修復工程,共規劃351處小微濕地生態修復點,涉及蒙陰、沂南、沂水、平邑4個縣,修復面積179.43公頃。
“承擔此項工作后,研究院對沂蒙山區域的小微濕地現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竇鳳珂說,該研究院在蒙陰、沂南、沂水、平邑4縣,精心布局210處小微濕地修復點,總修復面積達130余公頃,還協助當地打造了3處示范工程,一幅幅生態美、百姓樂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據了解,作為技術支撐單位,該研究院組織技術人員赴臨沂市以實地調研、現場勘查、專家座談等多形式、多頻次收集整理一手資料,結合該市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實際和需求,制定了切實的實施方案,并協助臨沂市成功申報全國“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助力該市獲批中央財政專項資金20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自國家“山水工程”實施以來,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充分發揮地質單位公益性基礎性作用和工作優勢,積極支撐服務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等國家級“山水工程”,并提供相適應的技術方案,推進示范項目建設,助力美麗山東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