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10日在北京表示,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76.7萬處“三普”(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當天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饒權介紹,中國的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76.7萬處“三普”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新發現文物數量超過13萬處;完成全國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資源等調查的公布。文物保護狀況全面改善,以文物資源為主干,有力支撐長城、大運河、長江、黃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各級財政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持續投入,近200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有力推進,1200余項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效實施,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集中連片保護。文物安全形勢總體向好,整治法人違法、打擊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風險,守牢文物安全底線、紅線、生命線。
同時,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豐碩,“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批復實施7700余項主動性考古發掘和基本建設考古項目,牛河梁、石峁、二里頭、三星堆等遺址取得重要考古新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深海考古邁向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初步建立。
此外,由中國倡議的首個區域性文化遺產領域政府間國際組織“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成員國、伙伴國、觀察員國擴展至20個,牽頭成立國際標準化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為文化遺產國際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