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 題:筑牢安全堤 織密防護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黃韜銘、魏弘毅
企業工廠,員工遠程控制智能化機械設備在車間內精準操作、加工產品;監管中心,指揮平臺的電子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危化罐體、充電設施的安全數據;大型商場,安全體驗區設備齊全,不少市民親自上手,在實踐中學習突發事故自救互救方法……
為進一步夯實安全生產工作基礎,防范遏制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2024年1月,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部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三年行動過半,安全生產工作成效如何,各地有哪些新進展?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監管部門協同發力,是安全發展的關鍵。
江西贛州,電焊作業人員江洪升帶著設備來到施工現場,用手機拍攝并掃描設備機身二維碼,上傳周邊的作業環境。
“周圍沒有易燃物品,消防滅火設備齊全,審核通過。”街道工作人員在電氣焊作業數字化監管平臺上確認后,江洪升開始動火作業,整個報備過程只用了兩分鐘。
“動火作業安全風險較高,需重點監管。”贛州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呂志飛表示,為零散電氣焊設備賦予二維碼、加裝芯片,能夠實現對作業設備、人員以及現場安全的智慧化監管。目前,有關部門已在贛州、新余1萬余臺電氣焊設備上試點推廣,制止不安全作業行為3000余次,有效防控化解了風險。
下班回家后,天津市民曾憲宇將電動自行車推進車棚,掃碼充上電。“現在小區裝了不少充電樁,充一次才一兩塊錢,特別方便。大伙都不往樓上推車搬電池,樓道里也寬敞了。”
天津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張逢凱介紹,這是強化電動自行車領域“一件事”全鏈條安全監管的成果之一。通過把控蓄電池質量、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嚴格檢查執法,今年以來天津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數量同比下降62%。
排查整治安全隱患,是防范事故的有效手段。
浙江衢化氟化學有限公司車間內,生產裝置的閥門有序開閉,智能化機械臂將貨物傾倒入庫……所有這些操作,只需操控中心內的員工輕觸幾下屏幕即可實現。
“自動化系統更新后,員工對機械的手動操作頻率從之前的日均385次降到0次,曾經的一線操作員成了幕后監控員。”浙江衢化氟化學有限公司工程師周莉介紹,機械操作精準高效,避免了人為操作可能導致的不安全行為,也降低了員工在高溫環境下的作業風險。
將電動自行車停到劃定車位內,不見地面充電樁,蓄電池卻已進入充電狀態。“這是我們研發的無線充電技術,能有效降低充電樁引燃失火的風險。”江西驢充充充電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文清介紹。
“除了研發更便捷安全的充電設施,公司的‘數字化智慧工廠平臺’接入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充電樁制造過程的來料、生產、品檢、出庫可實現全流程監測。”董文清介紹,設置充電樁的場所都配有消防設施,遠離易燃物,從源頭保證其符合消防安全防火要求。
營造“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社會氛圍,是織密安全防護網的重要方式。
社區基層是應急消防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浙江衢州三衢社區創新吸納志愿者、外賣騎手,整合黨員、網格員,組建起30人的應急消防救援隊,今年以來僅外賣騎手上報處置的安全隱患已近30處;
天津君禧華庭社區組織開展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知識講座,向居民普及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知識;
江西贛州贛縣區建設應急管理安全文化主題影院,通過觀影前播放安全科普視頻、設置心肺復蘇實操教學等應急互動體驗館,為群眾科普安全文化知識,培養全民應急素質。
據了解,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全國累計出臺63項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更新改造老舊燃氣管道7萬余公里,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2400萬個,加固經營性自建房51萬余棟,消除電梯隱患6萬余項,還為57萬余處小型生產經營場所、老舊小區安裝了早期火災報警和滅火裝置。2025年上半年,全國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2.9%、17.8%。
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始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緊抓實安全生產工作,把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作為重中之重,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