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繁榮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文化反映,科幻的可見價值在產業,更大的無形價值在精神。經由10年來中國科幻的突飛猛進,我們可以管窺文化之于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巨大能量
2015年8月,劉慈欣小說《三體》獲第七十三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一朝成名天下聞。10年間,“三體宇宙”已經成為全球《三體》讀者和科幻愛好者的共同家園,更在中國引領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科幻熱”——
中國科幻創作出版數量屢創新高,科幻影視、游戲、動漫作品持續引發討論,文化出海成績斐然;獎會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23年四川成都舉辦了第八十一屆世界科幻大會;科幻也受到教育界廣泛重視,科幻作品進入人教版語文教材,納入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被視為培養科學興趣、陶冶文學情操、提升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創作的壯大、傳播的廣泛和產業的崛起,源源不斷地培育了一大批各年齡層科幻迷、科學迷。
科幻伴隨著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而生。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應用更是窮盡所能,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帶給人們完全不同于農耕時代的個體和群體感受。科幻通過想象(準確地說是邏輯推演)超越現實,通過預測科技未來滿足當下人們的求知欲和精神追尋。因此,科幻雖然名字中有“幻”,本質仍是描述、思考、回答科技帶來的現實影響。科幻小說雖然寫的不是現實題材,卻始終是現實主義的。
中國科幻興盛的根源在中國式現代化。科幻繁榮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文化反映,科幻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新文化形態。今天,中國已經是科技創新最活躍、科技對生活滲透最廣泛深入的國家之一,也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這為科幻文化發展提供了環境與條件,孕育了對科幻文化的巨大需求,也為科幻文化的豐富呈現提供了可能。
當下對科幻的討論已經非常熱烈,這也是科技與社會生活深入交融帶來的必然文化現象。經由10年來中國科幻的突飛猛進,我們可以管窺文化之于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巨大能量。
科幻的可見價值在產業,更大的無形價值在精神。當前科幻熱產生的重要動力是科幻蘊藏的巨大產業價值。據統計,在全球影史票房紀錄前50部電影中,科幻奇幻類占了近2/3。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樣一個市場經濟時代,文化的產業價值并非只體現為經濟效益,而是以各種實體或虛擬數字產品的方式存在于生活中,深層次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邏輯。一種文化的產業規模越大,其影響力也越強,科幻文化正憑借強大的“產業力”和充滿驚奇感的“想象力”,以無處不在的流行文化產品和全球性市場,成為傳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沉浸式載體,通過未來故事的講述行使“未來定義權”,不但激發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強,更深刻影響各國人民對當下世界和文明發展的認知。
科幻多維度推動社會科技發展進步。科幻對提升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作用已毋庸贅言,許多科學家和企業家都是資深科幻迷,科幻作家也可以在前沿科技發展應用方面充當顧問。但科幻對科技發展的推動并不局限于這種直接作用,它還在潛移默化中消解人們的科技焦慮。當未知成為日常,未來既包含了對科技便利的期待,也有對不確定性的擔憂。一個反常識的事實是,人們并不總是歡迎科技發展,反而會因其導致的社會變革產生焦慮、恐懼和抵觸。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本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便回應了對電的恐懼,文中的“怪物”隨著時代變化也可能是核能、基因編輯或人工智能。與旱澇、地震、戰爭等“可視”的災難不同,科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更加不可確知。科幻作品正是用一次次對科技影響的書寫來消解焦慮,為科技發展提供正向輿論環境,這一點在今天回答青少年對AI時代的諸多困惑、樹立對未來的信心時尤為重要。對科技影響下的未來世界進行“思想實驗”并提供解決思路,正是科幻小說試圖完成的使命。可以說,科幻文化通過預見、預演各種可能實現了人們對未來時代的“軟著陸”。
科幻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科幻小說作為面向未來的文化,似乎和文化傳統沒有多少關聯,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一直以來,美國文化靠“三片”(芯片、薯片和大片)影響世界,其中,科幻是“大片”的主要類型之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隨著從鄉土中國到城鎮中國的蛻變,傳統農耕文化也必然向城市文化轉型。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活態傳承傳播,科幻恰恰能夠為傳統文化提供新的演繹背景和新的故事載體。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家國情懷、家園意識等,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科幻文化作為科學與文藝的結晶,作為極具超越性的世界文化,有責任也有能力擔負起獨特而重要的文化使命,通過傳承創新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未來故事,為建設文化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作者為《科幻世界》雜志主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5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