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的一處坡地上,成片的杏樹枝繁葉茂。腳下400余米深處,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布爾臺煤礦的綜采設備正在奮力掘進。
放眼望去,4.2萬畝的土地被112萬塊太陽能光伏板覆蓋,陽光照耀,熠熠生輝;板下是茁壯生長的紫花苜蓿,坡上滿是沙棘、蘋果樹、杏樹,綠意盎然,生機勃發。
剛剛巡檢完項目區的內蒙古圣圓能源集團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薛峰摘下幾顆杏,分給同事們:“土壤條件越來越好。擱以前,誰能想到,采煤沉陷區能結出這么甜的果子?”
這里是伊金霍洛旗天驕綠能50萬千瓦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項目采用“光伏+儲能+生態治理”的創新模式,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實現采煤沉陷區土地的多重利用。
“項目年發綠電約9億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3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0多萬噸。”薛峰介紹,“我們對采煤沉陷區大部分土地破壞區域采取生物工程防護措施,種植適宜的優質牧草類和經濟固土類植物;將淺層塌陷區恢復耕種,采用挖渠筑塘、種植果林等方式進行綠化,實現廢棄土地再利用?!?/p>
鄂爾多斯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已探明煤炭儲量約占全國1/6,2024年原煤產量約占全國1/5。與此同時,鄂爾多斯生態本底脆弱,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8%。此外,歷史上對煤炭的無序開采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曾有近70%的土地面積遭受荒漠化侵蝕。
當地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增綠與提質并行”,打造了“光伏+生態治理+有機農林+沙漠旅游”的資源型地區生態修復新模式。
從空中俯瞰,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以南,一條總長約400公里、平均寬約5公里的“光伏長城”正不斷延伸。
“光伏發電項目規劃建設面積約2400平方公里,容納1億千瓦裝機容量,目標實現光伏治沙400萬畝、生態治沙800萬畝?!倍鯛柖嗨故邪l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此外,在毛烏素沙地南緣布局建設長約150公里‘一廊多點’風電光伏項目,容納5000萬千瓦裝機容量,可實現風電光伏治沙70萬畝、生態治沙230萬畝?!?/p>
綠色的擴張,背后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澎湃動力。
在鄂爾多斯新能源研究院,科研人員武嘉寧正在測試一款治沙無人車:履帶式底盤在模擬沙地上平穩行駛,搭載的機械臂可以高效率完成植樹、澆水、固土等動作?!拔磥?,這一裝備可以廣泛應用于防沙治沙實踐,提升植樹效率?!毖芯吭贺撠熑颂A冀川說。
鄂爾多斯新能源研究院于2024年7月26日正式設立,聚焦“風—光—氫—儲—車”一體化,構建零碳能源生態系統。研究院已取得105噸純電礦卡、130噸混動礦卡及井下防爆無軌膠輪車等成果,設立了零碳能源系統設計、低碳減排計量評估、新能源裝備檢測認證3個服務平臺。
發展理念的更新升級,科技成果的廣泛運用,讓能源生產和生態修復實現有機結合,一座座綠色礦山成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生動注腳。
在位于鄂爾多斯東勝區的國家能源集團包頭能源李家壕煤礦調度指揮中心,巨幅電子屏上跳動著實時數據?!安擅翰灰娒海喉肥?00%綜合利用、礦井水100%重復使用。”副礦長燕秉慧介紹,“過去挖煤,先算賬后環保?,F在先劃綠線,再談效益?!?/p>
礦區周邊,丁香、樟子松、紫穗槐高低錯落。井下涌水經過“絮凝—沉淀—超濾—反滲透”四級工藝,水質可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標準,復用于井下防塵、洗煤補水、生活用水等,年節約水資源12萬立方米。2024年,該礦萬元產值能耗0.06噸標煤,為行業平均水平的44%。
在礦區的矸石山上,苜蓿、燕麥搖曳成浪?!斑@里曾是礦區最扎眼的‘瘡疤’。我們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將煤矸石科學回填至采坑?!毖啾壅f,“今年我們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啟動‘無害化煤矸石生態重建溝壑地土層’項目攻關,將原本的‘灰渣’轉化為富含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的‘生態壤’,該項目將構建‘矸石—土壤—肥料’的閉合循環,讓灰色固廢長出綠色植物?!?/p>
鄂爾多斯已完成露天礦山土地復墾202平方公里,治理采空塌陷區248平方公里,建成生態農業養殖項目39個、礦山公園6個、光伏發電項目24個。
(馬昕瑜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2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