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受傷較重或突發急癥需要去醫院?——打“120”叫救護車。這和報警打“110”、發現火災打“119”一樣,是生活常識。
近年來,我國多地急救網絡建設不斷完善,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時間,也為行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不過,實踐中也發現,跨省市的長途醫療轉運體系仍有待完善。
院前急救網絡不斷完善,急救效率提高
一天傍晚,云南省急救中心調度員滕華接到求救電話:一位老人突然呼吸困難,需要緊急救治。
“老人神志是否清楚?別著急,救護車馬上就到。”滕華詢問病情的同時,電腦上的急救平臺系統已經自動鎖定呼叫者定位,并梳理出最近的待命救護車,將任務指令發送至執行任務車輛。從接到求救電話到派出車輛,整個過程只有1分鐘。
12分鐘后,救護車抵達現場,急救醫生迅速進行現場處置。吸氧、測量生命體征、第一時間與送達醫院急診科聯系開通綠色通道……患者成功得到救治。
據統計,在云南昆明,主城區院前急救平均到達時間從2020年的17分鐘縮短至現在的12分鐘。院前急救爭分奪秒,節約下來的每分每秒都是生命的希望。
云南省急救中心通過搭建全省統一的院前急救指揮調度云平臺和“120”急救專網,實現了全省急救信息的互聯互通,有效縮短急救半徑,提升了急救效率。云南省急救中心通訊調度科副科長劉浩介紹,目前,昆明地區共有220輛救護車,覆蓋近850萬常住人口。
也是一天傍晚,江蘇省南京市急救中心接到求助電話:一名56歲的心臟病患者需要從一家醫院轉運至另一家醫院繼續治療。
南京市急救中心調度科副科長張熙介紹,通過指揮調度中心大屏,急救中心迅速調派最近的車組趕往現場,并增派高年資醫療團隊攜帶特殊設備前往。同時,“120”指揮調度中心聯動122,協調南京交警“金陵鐵騎”開道,確保救護車在下班高峰期的擁堵路段中一路綠燈,僅用13分鐘就將患者安全送達轉入醫院。
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高飛介紹,南京市急救工作以“獨立院前醫療急救型”運行模式為基礎,實行全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六個統一”,包括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統一調度等,極大地提升了急救效率。
長途醫療轉運服務供給不足
盡管在提升急救服務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醫療轉運服務仍面臨長途轉運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
“120”救護車通常由地方急救中心管理,或者由醫院管理、急救中心統一調度。在一些地方,“120”救護車不出省,需要跨省轉運的患者面臨找不到車的問題。肺移植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陳靜瑜告訴記者,很多省份的“120”救護車都不提供跨省、跨市轉運服務,他和他的同事們“好多年前就自己叫私人救護車,幾個主任坐著車搖搖晃晃去接回患者”,還有的時候是“一邊城市的救護車把人送到高速入口,另一邊城市救護車去高速入口迎接,雙方在高速口交接患者”。
他說,最近,一名外省份患者呼吸衰竭,靠體外膜肺氧合設備(ECMO)維持。其家屬聯系到陳靜瑜的團隊,準備帶患者去杭州做肺移植手術,卻一度無法找到能夠將患者轉運到浙江的救護車,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前后耗時近兩周,最終才通過一家民營急救轉運公司成功完成轉運。
一些私營的救護車可以提供跨省轉運服務,但是缺少設備和具有資質的醫護人員,無法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陳靜瑜說,救護車轉運重癥患者時常需要使用ECMO、呼吸機等設備,還需要派出不止一名醫護人員,途中可能有緊急情況需要處理。但因為沒有相關管理規定,他只能自己決定把醫院設備借出去放在救護車上給患者用。大夫如此決定,其實承擔了不小的風險。
長途醫療轉運服務中,除急救服務外,對非急救服務的需求也客觀存在:一些患者病情并不緊急,但就醫、轉院等需要專業醫療護送;一些患者達到出院標準,但尚未康復,回家途中需要專業護送;一些患者沒有救治希望,需要“落葉歸根”……
一些地方的探索已經積累了經驗
實際上,在長期實踐中,一些地方已經在長途醫療轉運服務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
2024年11月,到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的周先生意外摔傷導致腰椎骨折。經過初步治療后,周先生提出轉院回上海治療的需求,云南省急救中心立即安排車輛,并派出1名醫生、1名護士和2名駕駛員陪同。
“收費價格透明合理,價格在急救車上有詳細公示,沒有額外收取其他費用。”周先生說。一路上,兩名駕駛員輪流開車,醫護人員全程照護,僅用32小時就將患者平安送達上海浦東醫院骨科住院部。
“對于那些雖無生命危險,但需要擔架床運送或途中醫療支持的患者,在轉院或出院過程中,‘120’救護車同樣提供專業醫療設備和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陪同、救治。”云南省急救中心長途科副科長姚紅軍說。
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副科長朱淑媛告訴記者,危急重癥長途跨省轉運的情況下,沒有轉入醫院的醫護團隊到現場,需要提前評估患者病情、聯系轉入醫療機構,告知對方患者目前病情狀況、使用的特殊醫療設備,以及預計到達時間,并確保全程對接流暢。
“長途轉運中最容易遇到的就是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氧氣不夠的情況。”朱淑媛介紹,“我們一般規劃最優路線,并提前計算攜帶的氧氣。但患者的病情變化是無法預知的,在出發時和轉出醫院醫療團隊充分溝通患者的病情必不可少。同時還會向家屬告知途中轉運的風險點以及患者病情變化時的處置方案,例如若轉運途中患者病情惡化,征得家屬同意后,立即送往就近醫療機構緊急救治。”
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南急救車組醫生萬丹曾有一次轉運一名危重患者從南京去上海,在距離送達醫院還有近一個小時的時候,患者突發呼吸心跳驟停。車組醫療團隊一邊在車上采取心肺復蘇等措施,一邊根據之前制定好的緊急方案,再次和家屬確認后,從最近的高速口下高速,送至最近的醫院進一步搶救。
高飛告訴記者,救護車和車上的電路、接口等硬件,以及標準化配備設備例如除顫監護儀、呼吸機、心肺復蘇儀、喉鏡、復蘇球囊、注射泵、吸引器、各類擔架等,均實行統一配置和發放。在此基礎上,各醫院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如婦幼、兒童等)進行個性化增配。
南京市急救中心跨省轉運會選擇車況較好的車輛,并在普通監護型救護車的基礎上增加氧氣瓶柜改造,加裝2到4套氧氣接口,滿足危急重癥患者轉運途中的氧氣供應。此外還配備定位系統和車內監控系統,以保障駕駛室及醫療艙的監控無死角。通過現場采集和傳回數據,指揮調度中心可以隨時掌握車輛的行駛路線、位置及駕乘人員和患者的狀態。
車輛、人員資質,收費、服務標準等需規范
姚紅軍介紹,隨著群眾對非院前急救服務需求的增加,現有資源已難以滿足需求。目前,非院前急救轉運服務的車輛、人員資質以及收費和服務標準尚需進一步規范。
云南省急救中心主任羅揚珩建議,可參考院前急救系統的規范化建設經驗,開通非院前急救轉運專線,與“120”急救進行一體化管理。規范非院前急救轉運救護車的車輛、人員資質以及收費和服務標準,確保服務的規范化和專業化。通過整合資源,提高非院前急救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陳靜瑜呼吁,醫療長途轉運應該制度化,明確醫院職責、規范流程,不論“120”救護車還是民營救護車,都應明確費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醫療轉運服務納入醫保,也可以鼓勵發展相關商業保險。
長途醫療轉運工作經驗豐富的朱淑媛根據實踐經驗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建議。針對長距離轉運中高耗氧患者可能出現供氧不足,而氧氣瓶有不同的尺寸和容量、接口也不完全統一的問題,建議建立城市間接力轉運機制或跨區域供氧支持體系,并推動氧氣接口標準統一。有些患者需要用自動體外除顫器電極片、一次性呼吸機管路等高值耗材,還會有ECMO使用、檢查檢驗等費用無法按標準收取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以‘生命第一’為原則,不計成本、全力搶救。”朱淑媛說,但建議完善高值耗材、相關服務的收費政策,確保急救中心、醫院等能夠合理收取費用,保障急救工作的可持續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