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帶動技術創新,技術開拓市場,市場反哺人才培養,這樣的正向反饋,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構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
當復興號高鐵以350公里時速跨越山川湖海,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使定位精度達到厘米級,當國產芯片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才對國家發展的關鍵作用愈發凸顯。面對中國式現代化蒸蒸日上、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時與勢,高等教育如何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又擅長成果轉化的卓越工程師,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命題。
近年來,中組部、教育部等9部委深入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工作,目前60多所高校、100多家企業已聯合招收2萬多名工程碩博士,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還布局建設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和4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今年7月,首批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生順利畢業、走向廣闊舞臺。我國首次實現工程碩博士有組織、成建制、大規模校企聯合培養,標志著人才培養體系正在發生結構性變革。
傳統培養模式下,一些論文成果與實踐需要脫節,成為工程教育的短板。培養目標轉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標準轉向“技術轉化成效”,培養過程更注重“生產線研發”,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有效解決了學校基礎研究與企業工程實踐銜接結合的難題,成為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有益探索。
這種轉變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調整,更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提升。正如許多學者期待的那樣:未來的工程教育必須把科研做在生產線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比如,在中國船舶集團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入企工程碩士117人已產生專利報告等各類成果。人才帶動技術創新,技術開拓市場,市場反哺人才培養,這樣的正向反饋,不僅避免了產學研用對接卡在“最后一公里”,更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構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
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以單項改革為突破,持續推進綜合改革才能確保收獲預期成效。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力點還有許多:建立更加完善的校企資源對接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完善知識產權分配機制,激發校企雙方參與積極性;動態調整專業目錄,使培養方向始終與產業演進同步;等等。改革擴面提質、走深走實,方能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鋪就坦途。
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的改革,高校理應發揮好能動作用和首創精神。北京科技大學聯合多家高校和鋼鐵領軍企業組建“中國冶金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聯盟”,聯盟企業成員全過程參與培養目標設計、培養方案制定、培養過程執行、培養資源共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北京語言大學聯合開設“石油工程+阿拉伯語”“資源勘查工程+俄語”等跨校聯合學士學位項目,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儲備國際化人才。高校結合自身優勢,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方能更加精準、更加高效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邁出了高層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一步,其意義已超越高等教育范疇,為完善國家創新體系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通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既健全人才培養體系,也在深層次上重構知識生產與應用的邏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將獲得更堅實的人才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