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戰略規劃是錨定奮進坐標的“路線圖”,也是贏得發展主動的“指揮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是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中國式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一定會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發展規劃工作,提出了關于發展戰略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擘畫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把脈定向、掌舵領航。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親自主持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下簡稱“廈門15年戰略規劃”),是我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是馬克思主義戰略觀同時代特征、廈門實際有機結合的成果,其中許多重要理念和發展舉措具有開創性、前瞻性和戰略性,彰顯了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偉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高質量完成規劃編制工作”。我們要從廈門15年戰略規劃的主持編制過程和主要內容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啟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戰略規劃,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深刻認識廈門15年戰略規劃的時代價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早在1986年,習近平同志就在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行政體制改革三個課題專職人員動員和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從事現代化經濟建設,要有長遠考慮,統籌全局,不能只顧眼前,臨事應付,那樣會事倍功半,甚至會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動權。”40年前,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廈門迫切需要一個戰略規劃來指引未來發展。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編制廈門15年戰略規劃,以高瞻遠矚的改革思維和創新理念,對廈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性戰略性擘畫,至今仍綻放出耀眼的時代光芒。
系統謀劃地方中長期發展規劃,為運用戰略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樹立成功典范。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帶領全市十幾個部門、100多位專家教授等組成課題組,經過廣泛調研和反復論證,最終編制形成了廈門15年戰略規劃。這部規劃把廈門經濟特區置于中國改革開放全局和世界經濟發展大局中審視,明確了廈門城市發展戰略定位、發展模式、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對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成為指引廈門中長期建設發展的戰略藍本。這一開創性謀劃,注重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從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充分展現了習近平同志立足大局謀長遠的系統思維和戰略眼光,為新時代領導干部積極運用中長期戰略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生動教材。
前瞻布局綜合性、外向型經濟結構,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展先行探索。經濟特區擔負著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探索試驗、探路先行的歷史使命。習近平同志在主持編制廈門15年戰略規劃時,以前瞻性眼光謀劃布局以工業為主兼顧旅游、商業、金融、房地產業的綜合性、外向型經濟結構,明確采取漸進式、分步走的推進思路,把廈門建設為“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面對自由港怎么建設、人員如何自由進出以及金融貨幣政策如何探索實施等全新挑戰,習近平同志不僅帶領課題組到新加坡考察,學習借鑒國際經驗,還專門設置兩個專章,深入研究廈門經濟特區逐步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構想和近中期實施方案,并首次提出在廈門建立象嶼保稅區的具體方案,首次提出“在適當的時候逐步開展離岸金融業務”等前瞻思路。這一開創性謀劃,注重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充分展現了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非凡的膽識魄力,對新時代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具有先導意義。
高位推動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為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筑牢為民基石。社會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我們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習近平同志在謀劃研究廈門15年戰略規劃時,始終抓住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推動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與經濟建設相適應,并把發展科學技術放在首要位置,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推動國民實際收入有較大提高,使全市人民在投身特區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這一開創性謀劃,注重把握好發展和民生的關系,充分展現了習近平同志對社會事業發展特征的科學把握以及務實為民的政治品格,為新時代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提供了先行示范。
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城市探索實踐路徑。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城市建設只有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習近平同志在主持編制廈門15年戰略規劃時,率先提出“生態位”概念,強調“要尊重城市特色和發展規律”,著眼統籌城市生態、生產、生活三大空間布局,要求城市建設在全面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前提下,做好總體規劃,對生產力布局、城鎮職能、人口分布、交通網絡、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調整,并設置專章研究廈門城鎮體系與生態環境問題,推動廈門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這一開創性謀劃,注重把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充分彰顯了習近平同志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的求真務實精神,為新時代美麗城市建設積累了實踐經驗。
穩步推進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改革,為增強區域發展內生動力積累寶貴經驗。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每向前一步,改革也要向前一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編制廈門15年戰略規劃前期,專門召開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行政體制改革三個課題專職人員動員和工作部署會議,并在謀劃戰略規劃中要求廈門經濟特區必須跳出現行體制機制的條條框框,系統深邃地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企業經營機制改革、市場機制改革以及社會事業配套改革的發展方向、原則方法和重點任務。這一開創性謀劃,注重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關系,充分彰顯了習近平同志銳意進取、勇于探索、勤于實踐的責任擔當,為新時代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區域發展活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開創性提出促進祖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經濟技術交流合作的戰略思路,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作出歷史性謀劃。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廈門在發展對臺關系方面具有特殊的區位和突出優勢,肩負著重要使命。習近平同志在主持編制廈門15年戰略規劃中,始終注重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強調“要把中央對臺的戰略決策貫穿在特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開創性提出要“在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上,必須由目前小宗的間接貿易,逐步發展到大宗的公開直接貿易,并在學術、文化、藝術、體育等方面進行全面的交流和合作”。同時,設置專章研究廈門在祖國統一大業中的地位、作用及前景問題。這一開創性謀劃,注重把握好戰略和策略的關系,充分展現了習近平同志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的宏闊視野,為新時代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
深刻感悟廈門15年戰略規劃的實踐偉力
戰略規劃的生命力在于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40年來,廈門牢牢把握15年戰略規劃的精髓要義,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聚力全局定位,不斷強化規劃銜接。全局定位就是橫向上在全國發展格局中謀劃區域發展,縱向上持之以恒地推動發展目標環環相扣。廈門15年戰略規劃充分發揮首批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和沿海、近臺、臨港等區位優勢,對廈門城市發展進行精準定位,著力提升廈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40年來,廈門始終錨定15年戰略規劃的目標任務,注重發揮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規劃銜接功能,適應時代和城市發展需要,制定實施了《廈門市加快海灣型城市建設實施綱要》《廈門市關于全面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決議》《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廈門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發展戰略(2020—2035)》《廈門“一二三”戰略規劃》《廈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推動廈門發展定位迭代升級。回望40年來規劃引領發展的歷程,從篤守目標到一以貫之,廈門在“承”與“成”中精準定位、砥礪前行,始終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強定力。
聚力統籌協調,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統籌協調是立足整體和全局的戰略思維,也是系統部署、一體推進的重要方法。廈門15年戰略規劃對城市建設的總體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港口建設等作出系統謀劃,為廈門持續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夯實了基礎。40年來,廈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設海港風景城市”、“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等重要要求,組織實施了城市更新、新區拓展、環境治理、交通通達、安全韌性等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工程,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七連冠”,獲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全國首批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等稱號,城市宜居指數位居全國前列。回望40年來規劃引領發展的歷程,從勢的蓄積到能的飛躍,廈門在“謀”與“破”中涵養城市發展品質,不斷厚植城市綠美底色。
聚力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發展活力。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廈門15年戰略規劃彰顯了廈門經濟特區勇做改革“先行者”和“排頭兵”的責任擔當,開啟了廈門在全國多個“率先”的改革創新實踐。40年來,廈門承擔了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多規合一”等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在全國率先推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率先形成知識產權綜合保護體系,率先實行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極大釋放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形成了一大批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回望40年來規劃引領發展的歷程,從改革探路到綜合改革試點,廈門在“拼”與“創”中勇當改革先鋒,不斷釋放發展潛能。
聚力保障民生,不斷增進人民福祉。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廈門15年戰略規劃明確了規劃的價值坐標,讓廈門發展增添了民生溫度。40年來,廈門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會保障方面,在全國率先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率先實施重病和重殘人員單獨享受低保政策。在教育衛生方面,率先建成“入學一件事”線上系統,建立起獨具特色的分級診療體系。在文化惠民方面,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社會穩定方面,獲評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回望40年來規劃引領發展的歷程,從造福一方到普惠全民,廈門在“惠”與“享”中始終堅守為民初心,不斷凝聚強大發展合力。
聚力擴大開放,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對外開放是走向世界的通道,也是展示國際形象的途徑。廈門15年戰略規劃系統部署了一系列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為廈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重要窗口奠定了堅實基礎。40年來,廈門梯次建設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港區、自由貿易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央法務區、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開放載體平臺,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經濟體系,承辦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首屆中國—海合會國家產業與投資合作論壇等重要外事活動,實現了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迭代升級,成為國際交通的重要樞紐、國際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和國際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回望40年來規劃引領發展的歷程,從探索布局到大膽闖試,廈門在“容”與“融”中勇立開放潮頭,不斷提升現代化、國際化水平。
聚力生態治理,不斷促進綠色發展。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是擦亮綠色發展底色和守牢環境安全底線的題中應有之義。廈門15年戰略規劃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探索出了發展與保護協同共生新路徑。40年來,廈門在全國率先啟動“多規合一”探索,把城市建設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構建起“一屏一灣十廊”生態安全格局和“一島一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格局。錨定“當好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目標,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引領,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全域保護治理大格局,成功開展了生態文明建設“廈門實踐”,獲評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多項榮譽。回望40年來規劃引領發展的歷程,從昔日孤島小城到今朝海上花園,廈門在“綠”與“美”中深入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根基。
深刻把握廈門15年戰略規劃的經驗啟示
偉大成就催人奮進,寶貴經驗昭示未來。當前,科學謀劃好“十五五”規劃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使命在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編制和實施‘十五五’規劃,對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廈門15年戰略規劃蘊藏著寶貴的思想智慧和實踐力量,我們要準確把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總結提煉規劃引領發展的實踐經驗,不斷上升為規律性認識并持續豐富深化,更好發揮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指導作用。
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至上相結合,以廣開言路的作風凝聚規劃編制合力。堅持把黨的領導與人民至上相統一,形成相互疊加的合力,是我國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經驗。廈門15年戰略規劃編制過程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其中,發揮好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同時充分吸收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匯聚成強大的發展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進規劃編制中積極凝聚人民群眾智慧和力量,并吸納落實到各個領域的頂層設計中,使規劃既體現黨的主張又反映人民意愿。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規劃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并公開征求意見,再次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獨特優勢。新時代新征程,編制戰略規劃既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以政治高度錨定方向,以專業精度筑牢框架,以宏觀視野把握改革方向和步伐;又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傾聽民意,以多元共治匯聚民智,以開放協商凝聚共識,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不斷提高規劃編制工作的科學性、民主性。
始終堅持系統謀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定推動宏偉目標變成美好現實。改革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進行統籌謀劃,又要分階段、分步驟穩妥推進。廈門15年戰略規劃把建設“自由港型的經濟特區”的戰略目標分解為“一個模式,兩次轉型”的階段戰略,使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互疊加,環環相扣,成為一大特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進行系統謀劃,提出奮斗目標和戰略布局,明確階段性任務安排,有力推動規劃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新時代新征程,編制戰略規劃既要從宏觀層面繪就“全景圖”,明確中長期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又要從微觀層面精心描繪好“施工圖”,把握好節奏和進度,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注重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確保規劃的可操作性并能夠落地見效。
始終堅持前瞻思考與立足當下相結合,將實事求是的科學理念貫穿規劃實施全過程。兼顧當前和長遠,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重要工作方法。這要求我們既要前瞻思考、超前謀劃,下好先手棋;又要立足當下、真抓實干,做好眼前事。廈門15年戰略規劃著眼于改革開放的全局、國家重大區域的戰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局,精準把握歷史方位和戰略定位,確定科學的發展思路;同時立足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現實基礎,清晰標定發展坐標,提出務實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謀劃戰略目標、制定戰略舉措、作出戰略部署,推動戰略規劃有效落地實施。新時代新征程,編制戰略規劃既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精準定位,做到探索機遇的觸角更靈敏、把握機遇的行動更迅速;又要“腳踏實地謀發展”,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以規劃實施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始終堅持守正固本與勇毅創新相結合,以敢為人先的銳氣激發規劃引領發展的活力動能。守正固本是勇毅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勇毅創新是守正固本的目的和路徑。只有堅持守正固本與勇毅創新相結合,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引領時代。廈門15年戰略規劃制定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舉措都是有方向、有原則的,都是在堅持已有科學機制和做法基礎上的創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完善規劃編制實施制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新時代新征程,編制戰略規劃要堅持在守正固本中把穩舵盤,該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改,守住方向、守住原則、守住立場;又要在勇毅創新中尋求突破,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始終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攻堅相結合,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推動規劃任務如期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攻堅,是推動發展需要正確處理好的一對重要關系。只有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把握重點、攻堅難點,才能使工作既有全面安排,又有具體抓手。廈門15年戰略規劃始終堅持全局視野,注重各領域的全面覆蓋、協同推進,同時又注重牽住體制改革、科技發展、人才開發等的“牛鼻子”,實現整體推進與重點攻堅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戰略部署,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推動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新時代新征程,編制戰略規劃要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全面與重點的關系,既要在整體推進上下功夫,使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全面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要求;又要抓住關鍵性、決定性因素,注重鞏固拓展優勢、突破瓶頸堵點、補強短板弱項、提高質量效益,實現“舉網以綱,千目皆張”。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