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3月16日電 (向一鵬)記者16日從湖南省科技廳獲悉,總部位于海南三亞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當日掛牌,將推動提升中國糧食科技創新和鹽堿地生態修復能力。
鹽堿地綜合利用是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生前曾表示,如果能在1億多畝有水稻種植潛力的鹽堿地上種植水稻,按每畝300公斤估算,每年則有望增加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是袁隆平生前專門向國家有關部門提議,為國家耐鹽水稻事業發展壯大親自推動的重量級平臺。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廣東海洋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新疆農業科學院、湖南大學和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
該中心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的模式進行建設,在地域上覆蓋全國所有典型鹽堿地生態區,研究領域涵蓋種質資源、生物技術、遺傳育種、作物栽培、土壤肥料、農業生態等學科方向。在品種研發方面,目標是到2030年培育出適合不同鹽堿地生態區種植的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水稻新品種10至15個,具有在全國推廣面積達1億畝的產能,畝產達到300公斤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