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如何監測疫苗不良反應?中國疾控專家答疑釋惑
中新社北京1月3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山東等地從2021年1月1日起啟動重點人群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中國如何監測疫苗不良反應?病毒變異會否對疫苗效果產生影響?哪些人不適合接種新冠疫苗?疾控部門專家在1月3日的發布會上答疑釋惑。
不良反應由誰報告?由誰調查?由誰診斷?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在1月3日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了由疾控機構人員組成的隊伍,并設立不良反應電子信息化系統來實現數據共享,以做好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監測工作。
那么,在接種過程中出現了不良反應,由誰來報告?誰來調查?誰來診斷?誰來鑒定?
王華慶稱,中國相關法律和部門規章中明確了責任報告單位、責任報告人、報告內容、報告時限等。
他稱,對不良反應的報告時限,特別重大的要在2小時內報告,一般情況要在48小時內報告。
如何確定是不是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王華慶表示,診斷需由設在省市縣各級疾控機構的調查診斷專家組來完成。需要鑒定的話,由省和市級醫學會來完成。
他表示,疑似疫苗不良反應的監測是通過中國疾控中心建立的監測信息系統實現的,疾控機構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實現信息共享。各級疾控機構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也會對監測的信息定期進行分析和評估。如遇到重大事件,會進行及時分析和評估。
病毒變異會否對疫苗效果產生影響?
新冠病毒變異,疫苗接種還有用嗎?王華慶在發布會上表示,在增殖過程中,病毒會發生變異,但大多數變異很少會影響病毒的致病性、檢測試劑敏感性和疫苗的有效性。
他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信息,從全球對新冠病毒變異的監測情況看,尚無證據證明病毒變異會使現有的新冠疫苗失效。
王華慶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持續關注病毒變異情況并評估其可能的影響,這將為后續疫苗的研發及應用提供預警和科學分析依據。
他強調,疫苗接種的作用不是百分之百,在人群免疫屏障沒有建立或者說群體免疫沒有形成的情況下,即使接種了疫苗,也要采取非醫療的個人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社交距離等。尤其在有疫情出現的時候,以上措施更需要加強,這樣才能保障疫情不反彈、不擴散。
哪些人不適合接種疫苗?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稱,不適合接種的人群包括孕婦、哺乳期婦女,正處在發熱、感染等疾病急性期、患免疫缺陷或免疫紊亂的人群以及嚴重的肝腎疾病、藥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并發癥、惡性腫瘤患者等人員。不在18歲至59歲接種年齡段范圍的人員,需等待進一步臨床試驗數據披露,明確是否后續能夠接種。
她強調,接種新冠疫苗前要關注疾控部門發布的禁忌癥知識,了解個體身體狀況。接種人員接種時要佩戴好口罩。接種疫苗之后要留觀30分鐘,無不適癥狀后方可離開接種點;如出現持續發燒等現象,應及時就醫并向接種單位報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