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31日通過視頻組織舉辦科技成果評價會稱,兩個海水稻科技創新項目已培育出一批耐鹽、特色優異種質資源,并建立高效的水稻耐鹽堿育種技術。在此基礎上,項目團隊計劃10年內推廣1億畝的鹽堿地海水稻種植。
這兩個受評項目是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農海稻)的“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和“海水稻高抗性淀粉功能米研發與推廣項目”,利用耐鹽堿海水稻資源品種,采用常規選育配合秈粳架橋結合鹽堿地梯度分離選育方法,培育具有更高耐鹽堿性和其他優良抗性的海水稻種質資源,配合鹽堿地功能有機肥,生產高鐵、高鈣、高葉酸的高端海水稻弱堿米和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海水稻功能米,并進行市場化推廣。同時,利用海水稻的生態修復功能,改良修復鹽堿土壤。
目前,中農海稻已完成海水稻品種的產量、品質、抗性三方面研發,其中,畝產達400至500公斤,1畝海水稻還可產出近1噸牧草;口感和營養成份均優于普通水稻;完成中國12個重點鹽堿地分布省區33個點的適應性試驗和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研究。同時,完成20多個海水稻系列新品種的選育和區域試驗,研發的海水稻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取得系列試驗成果,并在中國重點鹽堿地區建立30多萬畝生產示范基地。
中農海稻及項目技術研發團隊透露,項目研發已進入基于海水稻的健康功能主糧以及節水栽培、抗旱栽培為主題的新階段,預計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10年之內計劃推廣1億畝的鹽堿地海水稻種植,屆時將帶動修復改造1000萬畝鹽堿灘涂地,為國家新增耕地1000萬畝;每年為國家增收50億公斤優質海水稻米,新增50億公斤稻草,發展成為國家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重點工程項目。
中農海稻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耐鹽堿稻項目產業轉化平臺企業,其董事長楊記磙表示,海水稻在鹽堿地的種植生產基地,是18億畝基本農田之外開發出的新的糧食生產土地資源,對確保中國耕地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楊記磙說,中農海稻研發的海水稻在中國北方重點鹽堿地區,包括新疆喀什中重度鹽堿地區、內蒙及東北鹽堿凍土區、沿黃鹽堿地區的規模化種植推廣,具有重要產業價值和社會意義。此外,“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推廣項目”通過選育海水稻功能稻米新品種,可為后續海水稻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種源和技術支撐。
據了解,海水稻是中國特有的超耐鹽堿、高抗逆性的野生稻資源,是一種能在海邊灘涂、內陸鹽堿地生長的具備特異種質資源優勢的水稻,它并非指生長要依托海水灌溉,而是由于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有極強的耐鹽堿抗性,在內陸重度鹽堿地亦可播種生長,故被俗稱為海水稻,也被譽為繼雜交稻之后水稻行業的“第二次革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