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稿)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中國外交走過特殊之年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中國外交走過特殊之年
作者 黃鈺欽
當百年變局遭遇世紀疫情,2020年注定成為人類歷史進程中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人們甚至開始討論新的紀元分法,重新定義BC(Before Corona)和AC(After Corona)。
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成為百年變局的加速器,世界隨之進入動蕩變革期。2020年,中國外交身處變局與疫情的疊加之中,既不斷地主動應變,也深刻地被疫情影響。
最為直觀的影響莫過于外交方式,“面對面”的線下交往被“屏對屏”的云端溝通取代,以電話、書信、視頻為代表的“云外交”成為中國上半年對外交往的主要手段。而隨著中國國內疫情趨穩,線下外交在下半年逐步“復工復產”,“線下+線上”的模式儼然已成為中國外交在當前特殊時期的常態之舉。
除了直接影響中國外交的方式,疫情更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外交的方向。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近日的演講中所言,“團結抗疫”成為中國外交在過去一年中的“主線”。
一連串數字為這一“主線”寫下注腳: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已向150多個國家和9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為34個國家派出36支醫療專家組,向各國提供了2000多億只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
有評論指出,疫情不分國界,沒有一個國家是孤島。中國以團結抗疫作為外交主線,積極推動國際抗疫合作,既是疫情防控的現實需求,更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世界局勢帶來全方位沖擊,大國是維護國際關系穩定的主要驅動力?!蓖饨粚W院副院長高飛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面對疫情挑戰,中國不斷推動構建總體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積極運籌同主要大國的關系。
過去一年中,中俄元首4次通話,兩國相互提供抗疫物資和醫療援助,共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在反干涉、反污名化斗爭中堅定相互支持。同時,中歐交往迎來建交45周年的新契機,雙方領導人一致同意加強協調合作,深化戰略互信,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關系在2020年經歷建交以來最嚴峻的局面,呈現螺旋式下滑,成為疫情之下最受世界關注的雙邊關系之一。觀察認為,在世界最需要團結協作的時候,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亟待校正航向,不能任由疫情放大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全球的抗疫合作和經濟復蘇。
對此,王毅在演講中指出,中美雙方有必要反思近幾年兩國關系陷入低谷的教訓,重建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并提出“重開對話”“重啟合作”“重建互信”的中方主張。
“在疫情影響之下,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周邊外交成為今年中國外交一大突出亮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藍建學告訴中新社記者,周邊外交“逆勢”突破體現出疫情之下“化危為機”的思路,面對疫情沖擊和疫后經濟復蘇的挑戰,中國與周邊國家相互合作的內生動力更加明顯。
一年來,中日韓積極探討構建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并在暢通地區經濟循環等方面加強合作;中國與東盟實現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歷史性突破,倡導建立中國—東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防疫物資儲備中心;涉及亞太15國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歷經8年談判得以簽署,為世界經濟在陰霾中帶來一抹難得的亮色。
不可否認,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疊加進一步沖擊了全球治理機制的有效性,使得治理赤字問題不斷暴露。回顧過去一年,王毅在演講中表示,“2020年可能將是國際秩序和國際關系受到損害最大的一年”。
事實如此。面對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風險,人們看到依舊是強權主義沖擊國際穩定,保護主義沖擊國際貿易,單邊主義沖擊國際合作,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抬頭,阻礙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努力。
“超過7000萬人感染、120萬人死亡的殘酷現實告訴國際社會,全球治理機制亟待改善?!备唢w說,“中國在這一過程中的態度是明確的,從聯合國75周年系列會議到上合峰會,從金磚會晤到G20峰會,中國領導人在重要多邊會議上全面闡述中國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提出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中國主張,呼吁堅守多邊主義和團結協作?!?/p>
此間評論認為,面對疫情帶來的全球性挑戰,中方在多個國際場合提出的倡議無不傳遞出一個樸素卻又重要的觀念——唯有團結合作才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的確,人類與瘟疫的戰爭從未停止,就如神話中西西弗斯不斷推石頭上山一般。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一期封面更是直接將石頭畫成新冠病毒的模樣,其寓意不言自明。
“在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之下,能夠推走病毒的不再是個人,不再是一國,只可能是國際合作的力量?!彼{建學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