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12月19日電 (吳蘭 桂運安)12月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公布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的重大突破,確立中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今年11月,中國科大教授陳秀雄、王兵“十年磨一劍”,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建校于北京,1970年南遷至安徽合肥,今年是該校在合肥辦學50年。
安靜書桌立德育人才
這里有一方安靜的書桌,有一群耐得了寂寞的學者。
中國科大在全國首創少年班、研究生院,開“百分百”自主選專業之先河,創造了本科畢業生“千生一院士”的佳績。從同步輻射到鐵基超導,從“墨子”“悟空”衛星到“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她執著攻關創新,在世界科技前沿潛心鉆研,創造了一項項世界矚目的原始創新成果。

今年5月,被稱為“海嘯級后浪”的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因再次在《自然》雜志一次連發2篇論文而備受關注。2年前,22歲的曹原因在《自然》一天連發2篇有關石墨烯的文章而轟動學術界。2018年,《自然》發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學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
曹原14歲考取的中國科大少年班,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更是中國科大50年深化改革、創新育人的一個縮影。這期間,中國科大潛心立德樹人,堅持“精品辦學、精英教育”,不拘一格選人才、因材施教育人才,不僅強調數理基礎,探索英才教育之路,而且試行學分制,推廣書院制教育模式,開啟了自由“選專業”“選導師”等諸多教育改革創新探索,培養了侯建國、潘建偉、吳偉仁、張亞勤、杜江峰、莊小威、劉慶峰等一大批優秀領軍人才。
一組人才培養數據,令人嘆為觀止:中國科大培養的14萬余名畢業生中,有84人當選兩院院士,是同期畢業生中當選院士人數最多的高校,其中46位在合肥辦學期間培養,而潘建偉、鄧中翰等院士均是當年新晉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科大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就會產生1名兩院院士,這一比例高居全國高校第一,贏得了“千生一院士”的美譽。
中國科大英才輩出,與大師云集密不可分。1970年,中國科大南遷合肥時,僅有學部委員2人、教授9人。目前,已擁有兩院院士63人、教授693人。這里“處處皆有大師,轉身即可討論”,各類高層次人才(不重復統計)共有473人,占固定教師總數的36%。其中,優秀青年人才已經超過高層次人才的“半壁江山”。
中國科大英才輩出,與學科實力密不可分。50年來,中國科大先后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成為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全國首批“211”“985”“雙一流”高校。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科大28個學科參評,最后獲評7個A+學科、15個A類學科,是全國唯一“數理化天地生”6個理學基礎學科全部獲評A及以上的學校。在學科國際排名方面,14個學科進入國際前1%,其中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進入國際前1‰。
攻關創新攀科學高峰
在一個特定賽道上,“九章”200秒的“量子算力”,相當于目前“最強超算”6億年的計算能力。
12月4日,《科學》雜志公布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的重大突破,他們最新研發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的里程碑式突破,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誕生之日起,“把紅旗插上科學的高峰”就已成為中國科大的光榮使命,南遷合肥后,“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初心歷久而彌堅。
“暗物質探測衛星發射升空”“‘墨子號’飛向太空”“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同步輻射發出神奇之光;鐵基超導突破麥克米蘭極限;“京滬干線”開通運營……50年來,中國科大執著攻關創新,在量子信息、高溫超導、熱核聚變、單分子科學、人工智能、納米材料等領域取得系列突破。
2000年以來,中國科大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研究成果先后入選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9次,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9次,入選次數均居全國高校首位。
創新成果的“井噴”,源于獨特的創新沃土。在這里,科學家可以自由探索科學問題,“板凳寧坐十年冷”,不用在定量考核的指揮棒下“戴著鐐銬跳舞”。今年11月,中國科大教授陳秀雄、王兵“十年磨一劍”,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論文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
創新成果的“井噴”,離不開“國之重器”的支撐。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讓中國科大“底氣”十足。50年來,中國科大建設了全國首個依托高校的大科學裝置、首批國家研究中心、首批“率先行動“機構、首批協同創新中心,并全面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正在謀劃建設合肥先進光源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
城校共生筑創新高地
如今,在很多人看來,合肥與中國科大城校攜手、共同發展,已成為全國城校并進的典范。
今年9月,《自然》雜志發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合肥躋身全球科研城市20強,在全國排名第六。“非一線城市,有著一流的科研。”《自然》曾如此評價合肥。這背后,中國科大貢獻了重要力量。就在年初的全球主要科研機構自然指數排名中,中國科大首次躍居中國高校第1位,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4位。
千里“姻緣”一線牽。1958年9月,合肥確定為安徽省會城市,中國科大幾乎同時在北京成立。誰也不曾想到,這相隔千里的一城一校,在1970年走到了一起,并開始了半個世紀的相伴相生。
從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到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從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合肥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中國科大都以自己獨特的創新優勢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50年來,“校”與“城”相擁相依、共進共贏。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全球領先,中國聲谷今年營業收入將超過千億元;“量子通信第一股”國盾量子正式上市,量子信息產業發展踏上新征程……50年來,中國科大既“頂天”又“立地”,服務合肥區域經濟發展,眾多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智能語音、量子信息等已成長為全國獨具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由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大四方共建的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成立8年來已先后孵化企業264家,其中51家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