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2月11日電 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校飛幕后:校飛是一群人的“戰斗”
作者 單鵬
“低空通場時,白色的‘獎狀’560飛機在高空低頭下沉,在距地面約15米時迅速‘抬頭’,然后保持水平姿態,以300公里左右的時速通過跑道上空。”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一號塔臺,中國民用航空西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以下簡稱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臺管制室副主任景文超回憶不久前的校飛場景時如是說道。位于塔臺17層的控制室視野遼闊,透過四面環繞的落地玻璃窗,機場跑道、航站樓盡收眼底。
近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順利完成為期33天的校飛,并將在今年年底迎來首次民航航班試飛。

“校飛匯聚了很多‘幕后人員’的努力,可以說是一群人的‘戰斗’。”在天府機場設備監控大廳,校飛總協調人、西南空管局建設指揮部工藝二部主任吳航掰著手指數了一遍參與校飛的部門:指揮部、運管中心、管制中心、技保中心、飛行服務中心、維修中心、網絡中心、氣象中心、監控中心……“校飛是新機場開航的先決條件,只有空管設施設備全部校驗合格,才能確保航班正常運行。”
安全是飛行中的頭等大事。“此次飛行校驗的導航、通信、監視等設備與天府機場航班安全運行密切相關。”據吳航介紹,西南空管局在天府機場西一跑道和東一跑道主降方向都建設了世界上在用等級最高的“盲降”系統,在能見度低等苛刻條件下,該系統仍可以輔助飛機安全降落。
“‘盲降’解放了飛行員的肉眼,他們只需盯著儀表盤,根據信號指示就可以平穩降落。”在本次校飛中,西南空管局維修中心運行維護部副經理勾旺的主要工作是“盲降”設備的調校,他表示,當前天府機場擁有2套最高標準的三類“盲降”系統,即便能見度在200米以下,飛機也可以穩穩地降落在跑道中央。

“塔臺進行管制時,需要的系統特別多,例如電子進程單、航班排序、地面運營情況等,以前一個系統就是一塊顯示屏,管制人員面前總是擺滿顯示屏,甚至頭頂上也要掛一排。”西南空管局技術保障中心技術業務室副主任左童林說,天府國際機場將采用“集成塔臺系統”,該系統能夠整合數據,通過集合信息系統功能,把所有信息呈現在一張態勢圖上。“機場容量與信息處理能力有關,該系統能夠提高信息處理效率、降低出錯率,將促進天府機場容量。”
在校飛期間,天氣雷達和自觀氣象觀測系統還未啟用,不能提供數據資料,基本的氣象數據只能依靠工作人員使用便攜式自動氣象觀測站現場測量。“作為氣象小組,我們要在機組起飛前2至3個小時入場,完成便攜式自動氣象觀測站搭建,觀察天氣和云高情況,提取記錄氣象數據,編寫機場天氣實況報告提前發給機組,讓機組判斷當日能否校飛。同時,在校飛全部過程中時刻提供氣象保障。”西南空管局氣象中心探測室探測員張文瑋說,氣象測算也是一項高精度的工作。“尤其是修正海壓,與飛機著陸高度息息相關,如果存在與實際相差2個百帕及以上的錯誤,實際高度差距會有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這將嚴重影響飛行安全。”

作為戶外工作組,氣象小組不僅要披星戴月,還要適應多變的天氣。“11月中旬,成都突然降溫,我們在戶外‘凍’了一天;有時7、8米每秒的陣風還會把工作日志刮跑,為了防止資料被吹到跑道上,我們工作時還需要時刻注意資料和其他器材是否穩當。”西南空管局氣象中心設備室工程師郝倚天笑著說。
隨著注冊號B-10VC的“獎狀”560飛機5日平穩降落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管設備、助航設施等校飛科目全部完成。“完成校飛,雖然有種‘修成正果’的感覺,但接下來的首要任務‘備戰’是年底的試飛。”郝倚天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