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12月3日電 (趙曉)山東將嚴厲打擊環評文件抄襲、關鍵內容遺漏、數據結論錯誤、編造公眾參與、降低環評等級等弄虛作假行為和嚴重質量問題,對負有責任的單位和人員實行“雙罰制”,落實“一處失信、全國受限”的跨地區環評失信懲戒機制,把執法結果信息及時納入市場主體信用記錄,營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難行的良性市場秩序。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12月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廳深化“放管服”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據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葛為硯介紹,該廳于今年11月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的若干意見》,在優化小微企業環評審批服務、激發小微企業活力的同時,持續加強環評事中事后靶向監管,通過完善環評溯源和過程監管,壓實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嚴懲環評領域弄虛作假行為。

“環評質量是環評制度效力的生命線。山東將把環評管理重點從偏重審批轉移到審批、監管并重,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粗制濫造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曝光一起。”山東省生態環境廳行政許可處處長臧一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該省出臺相關工作方案,按季度開展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抽查,并對環評單位質量管理等情況進行抽查,同時全面落實“一處失信、全國公開”的跨地區環評失信懲戒機制,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負有責任的環評單位及編制主持人和主要編制人員,視情況依法采取失信記分、罰款、納入“黑名單”、禁止從業等手段。
臧一劍稱,山東還將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監管”等技術手段,提升監管效能,提高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復核力度。自2021年起,每年對至少50份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落實情況、200份環評文件、400個環境影響登記表項目開展抽查,對至少20%的編制單位進行現場檢查,切實提高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確保環評制度源頭預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在杜絕環評弄虛作假行為的同時,山東也加大環評簡政放權力度,創新環評服務水平。葛為硯介紹說,針對受疫情沖擊最大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該省積極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在生態環境部豁免10大類30小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實施范圍,延長實施期限,確定對22大類47小類原需登記表備案的建設項目,實行環評長期豁免管理,并制定出臺相關規定,對環評的審前服務、受理、評估等環節明確流程、時限和要求,實行并聯提速。“報告書類項目環評審批時限統一提速至25個工作日;報告表類項目提速至18個工作日,審批效率明顯提升。”
此外,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山東對國家和各地黨委政府認定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產、研究試驗等建設項目,臨時性地豁免環評手續。截至目前,全省共對1116個疫情防控急需的三類建設項目提供環評應急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