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涼山12月3日電 題:【決勝2020】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從幼兒園開始
記者 宋宇晟
置身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地方除了寫著漢字之外,還寫著另一種其他地方并不常見的文字。
這些就是彝族的文字。
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字和語言,讓涼山有著明顯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風貌。但同時,這也給當地人與外界的交流溝通造成了一定困難,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因此受到影響。
剛剛退出貧困縣序列的涼山州昭覺縣也是如此。

如今在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做教師的羅英,對此深有感觸。
“在我們這里,彝族百姓平時在家中都是說彝語的。大多數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時,甚至完全聽不懂普通話,更不會說普通話。”
羅英說她小時候就是這樣,剛上小學的時候“不會說也不會聽”。她還記得,自己小學時曾有一次語文考試只得了14分。“因為和其他地區的孩子差太多了,人家從小就在普通話的環境里長大,我們則是在接觸全新的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成績差是情有可原的,但對于孩子來說,卻往往會因為一上小學就遇到困難而喪失學習的興趣。
當地干部告訴記者,他們之前在走訪過程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因為彝族孩子過不去語言關,導致他們在學業上逐漸掉隊,自己也不愿意去學新知識了,最終勉強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就輟學去打工了,知識水平、個人收入都受到極大限制。
而按照羅英自身的經驗,不會說普通話讓他們這樣的孩子“一上學就比別人落后3年”。
不過,羅英是幸運的,她沒有輟學,經過努力上了一所幼兒師范學校。幾年前,她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
曾走出大山又回到家鄉的她告訴記者,“我想到小時候上學時的經歷,就覺得自己有義務回來,為家鄉做點什么。”
但這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這以前,當地群眾還沒有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意識。
2020年9月,灑拉地坡鄉幼兒園由原姐把哪打村第一幼教點和姐把哪打村第二幼教點合并組建,并遷至新園區。

園長阿的子史還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是要向村民們宣傳小孩子上幼兒園的好處。“我們入戶走訪,向大家普及教育知識。但其實當大家知道了幼兒園在做什么后,都很愿意把孩子送來。”
記者了解到,在當地,上幼兒園是免費的,這部分費用由政府負擔。
“搬遷之前,幼兒園之前是民租房改造的,只有30多名學生,現如今換了新址,條件好了很多,也擴招了其他鄉的一些學生。”阿的子史說,加上大家都愿意把孩子送過來上幼兒園,如今的幼兒園已經有一百多個孩子了。
記者在灑拉地坡鄉幼兒園看到,大班的孩子現在已經能夠用流利的普通話背誦唐詩、相互交流了。

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只是當地的一個縮影。
2013年起,昭覺縣探索推行“1+9”的教育發展模式,即一年學前教育加九年義務教育,農村學前教育教材款由縣人民政府承擔。2015年開始,昭覺縣按照“先近后遠,先多后少,大村獨立,小村聯辦,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的原則,整合邊遠農村校舍資源,或借用村活動室、或租用民房等方式,推進“一村一幼”建設。
2019年9月,昭覺縣出臺《“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全覆蓋工作實施方案》,全面推行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如今,已基本實現“聽懂、會說、敢說、會用”目標,幼兒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昭覺縣,學前教育學生由2013年4227人增長至2019年24063人。

羅英還告訴記者,現在,灑拉地坡鄉幼兒園還在推行“小手拉大手”活動,鼓勵孩子把在幼兒園學到的普通話知識回家教給家中不會普通話的家長。
記者在走訪中,有當地干部告訴記者,當地之所以在教育領域花費如此精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們今后能夠多看看家鄉之外的世界。當地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改變下一代人的命運,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