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11月30日電(方堃 項菁)中國千年古城繁多,雖然沒有一個城市會固守“落日的輝煌”,但如何在現代化巨浪中“立潮頭”、拼精彩,這是每座城市必須書寫的答卷。
11月30日,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紹興專場)在杭州舉行。會上,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就該市探索的智造強市、高效循環、城市發展、整體智治等“四條路”作出分享,道出了承載2510余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在該省率先走出的市域現代化發展之路。
紹興地處長三角南翼,以制造業立市的紹興以產業現代化為先,探索走出一條智造強市之路。馬衛光談到,紹興已連續8年獲浙江省“騰籠換鳥”工作考核先進,產業之所以實現破繭重生,得益于當地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力度。
面對引以為傲的紡織業引發污染的痛楚,紹興接續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1.0版”“2.0版”,完成該市所有336家印染企業、299家化工企業的整治提升;把281個工業園區整合為24個,將4個國家級平臺和9個省級平臺整合為9個高能級戰略平臺。既抓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亦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式發展,如今,紹興已引進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的一大批先進制造業項目,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
2012年以來,紹興地區市場主體從30.3萬個增加到60萬個,高新企業達到1346家,規上工業企業超過4800家,上市公司突破到82家、位居全國地級市第3位。
打破“壇壇罐罐”的時候,明白“污染之傷”的紹興在統籌生態發展中沒有忘記城市治污。
作為浙江省惟一的“無廢城市”建設全國試點,近年來,紹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堅持全形態、全鏈條、全市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立體推進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還將目光轉向固廢的處置和利用上,加快推進固廢的資源化利用,在設施、技術、產業、企業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不只是牢記“生態塑韻”,現代化的披荊斬棘中,紹興沒有拋棄文化基因,而是繼續拉長優勢,走出了“人文為魂”的城市發展之路。
“一直以來,我們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擦亮文化紹興的金字招牌,加快把文化資源厚度轉化為文化發展高度。”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在發布會上介紹,當地通過規劃引領,形成了由紹興文創大走廊、浙東運河文化帶、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等“一廊三帶”組成的“π”型文態空間布局,同時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標準全面加強古城保護利用,讓千年古城煥發新的活力與魅力。
從項目看,紹興已投資500億元的鑒湖未來城、投資300億元的黃酒小鎮、投資60億元的陽明故里,古城北大門、蔡元培廣場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動工。此外,2020年“東亞文化之都”終審會上,紹興以第一名的成績脫穎而出。
一張張具有“辨識度”的硬核名片,既詮釋了紹興率先探索市域現代化發展之路,也映射出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的“全面”成色。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我們始終把每年新增財力的75%以上用于民生領域,任何情況下都不擠占民生支出。”馬衛光談到,2012年以來,紹興努力推動群眾增收致富,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從2.08下降到1.77。
為了守護老百姓的安全感,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紹興加快建設以“基層治理四平臺”、縣鎮兩級矛調中心等數字化治理平臺,探索實施“情指行一體化”等重大改革,廣泛推行村規民約、鄉賢回歸等治理方式。2020年前三季度,群眾安全感、滿意率均在99%以上。
時下,浙江正奔跑在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軌道上,馬衛光展望,紹興將目標“率先走出市域現代化發展之路”,努力率先走出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智造強市之路,面向全國、走向全球的高效循環之路,人文為魂、生態塑韻的城市發展之路,全域覆蓋、上下貫通的整體智治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