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1月25日電 (郭超凱)什么是數字孿生地球,數字孿生地球的內在邏輯是什么,如何構建數字孿生地球,從數字孿生地球理念到產品落地和實踐需要突破哪些關鍵性技術……在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與會專家就數字孿生地球構建、北斗應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數字地球概念在1998年最早由美國提出,它是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的數字化的地球,是真實地球的鏡像,體現為虛實之間的精準映射,需要借助衛星的對地觀測數據和導航定位參數。谷歌公司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由于借助美國在遙感對地觀測和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等領域的先發優勢,成為發展最早和目前最為成熟的數字地球產品。

技術的進步,市場的需求,正推動數字地球向數字孿生地球進化。“用高分數據構建數字地球,再將北斗實時位置信息引入。”這是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邵宗有構建數字孿生地球的基本思路,概括為一個詞就是“融合”,即融合“北斗+高分”的空間基礎設施能力。
隨著今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開通,這大大提升了我國的衛星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能力,加之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高分專項)歷經十年建設,高分衛星的對地觀測能力也邁上新臺階,這些積極的發展變化為以此為平臺支撐的國內數字地球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融合創新往往能夠迸發出推動行業變革的磅礴力量。“北斗+高分”融合,將推動數字地球向更高層級進化,邵宗有將這一進化的最終形態稱之為“數字孿生地球”。簡而言之,就是將高分衛星的對地觀測數據和北斗衛星的定位、授時、導航等功能結合起來,將這些地球信息全部數字化。
據邵宗有介紹,通過高分衛星獲得高時空分辨率,通過北斗衛星獲得實時動態高精度,用高分數據構建數字地球“象參考框架集”,這就是構建數字孿生地球的內在邏輯。他把數字地球借助“北斗+高分”融合進化,形象地比喻為給數字地球構建了強壯的“骨骼”和細膩的“皮膚”,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更加鮮活的時空信息應用體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