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戰標志性勝利
■ 社論
在疫情和經濟下行雙重壓力下,脫貧攻堅目標如期達成實屬不易,這也為我們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據人民日報消息,11月23日,貴州宣布最后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不僅標志著貴州省66個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也標志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意味著在今年疫情和經濟下行雙重壓力之下,脫貧攻堅目標依然如期達成,實屬不易,可謂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也更加彰顯了中國脫貧攻堅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而這也為我們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黨的十八大,把脫貧攻堅作為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戰略后,一場“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就在中華大地迅速打響。近幾年,盡管遭遇國內國際諸多挑戰,但中國的脫貧攻堅事業一直沿著既定目標穩步推進。
以貧困人口為例,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從貧困縣來看,去年12月23日,西藏的貧困縣“清零”;今年2月22日,重慶的貧困縣“清零”……及至貴州宣布最后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清零”,預示著這場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不過,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3月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就強調,要開展督查巡查,加強常態化督促指導,繼續開展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對各地脫貧攻堅成效進行全面檢驗,確保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這是因為,貧困縣的“清零”固然是脫貧攻堅的標志性指標,但任務的完成,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如此才能讓貧困縣全部摘帽帶給民眾最大的“獲得感”。
需要厘清的是,貧困縣摘帽并不等于精準扶貧“鳴金收兵”。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明確強調,貧困縣摘帽后,不能馬上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要繼續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也要求,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能撤;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可見,貧困縣摘帽后,如何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如何防止返貧和新的貧困現象發生,仍不能掉以輕心,仍需在發揮好既有扶貧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將各項扶貧政策執行好、延續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難度并不亞于脫貧攻堅戰本身,須戒驕戒躁、乘勝追擊。
還應看到,脫貧攻堅的勝利,只是一個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是發展路上一個新的里程碑,而非最終目標。“十四五”規劃建議就明確指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等。
總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是脫貧攻堅戰的標志性勝利,更是一個新的起點。而要將此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就需要繼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如此也才能真正實現脫貧路上“不落一戶、不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