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題:定位精度毫米級:“大火箭”座駕護送“胖五”完成垂直轉運
作者 郭超凱 姜哲
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垂直轉運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區,計劃于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護送”長征五號火箭前往發射工位的是,有著“大火箭”座駕之稱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活動發射平臺(以下簡稱長五活動發射平臺)。這個龐然大物長近30米、寬20多米、高近70米、重2000余噸;定位精度卻達±5毫米。

定位精度達±5毫米
長五活動發射平臺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這個平臺是如何實現毫米級定位的?長五活動發射平臺總體設計人員徐錚介紹稱:“平臺由16臺電機控制對應的8對輪組,承載‘大噸位’平臺實現在兩條平行軌道上的啟動、加速、勻速、減速、停車等功能、可以實現發射平臺每分鐘0.8~30米的無極調速。”
當天上午,長五活動發射平臺設計人員李道平在控制室按下“前進”鍵,經過一些列加速操作,發射平臺以每分鐘25米的速度駛向發射區;在到達發射場坪后,發射平臺速度降至每分鐘4米;在到達發射點2米左右,觸發減速塊后,發射平臺減速到每分鐘0.8米;在到達發射點10毫米左右,觸發定位塊后發射平臺自動停車,實現一次定位。
這時,駕駛室內的李道平發現活動發射平臺與定位點之間有10毫米距離。他隨即啟動“二次定位”功能,先前進15毫米,再后退10毫米,定位點分毫不差。
長五活動發射平臺主管設計潘玉竹表示,要精準到毫米級停車精度,主要靠兩個功能:一次定位和二次定位。其中,一次定位在平臺行走到發射工位前,觸發“前端定位傳感器”,使速度由每分鐘0.8米降為0。當一次定位精度不夠時,二次定位能讓活動發射平臺按照10、15、20、25毫米的4個檔位進行前后微動,以此實現毫米級定位。
創三個中國之“最”
順利完成垂直轉運工作的長五活動發射平臺,還創造了三個中國之“最”。
一是規模最大。有著“胖五”之稱的長征五號火箭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而長五活動發射平臺則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承載能力最強、系統最復雜、技術最先進的發射平臺。
在長五活動發射平臺建成之前,長征二號F火箭的發射平臺為中國最大發射平臺,長24米多、寬22米,高8米多,能夠適應最大直徑為3.35米的芯級箭體。而長五活動發射平臺高近70米,相當于24層樓高度;臺體的上表面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相當于一個半籃球場,整個平臺自重近2000噸。
二是集成度最高。與以往的發射平臺相比,長五活動發射平臺少了供電車輛。發射平臺上集成了機械、電控、液壓、供配電等系統于一體,而且首次設置了臍帶塔、擺桿、噴水管路等多項設備,是機、電、液、氣一體化大型綜合性發射平臺。
將原來發射塔上的上百臺地面設備集成在發射臺上,好處多多。現如今,火箭的總裝、測試、與地面設備的接口關系,都可以在技術廠房完成。這樣在運輸過程中就能夠保持接口不變、狀態不變,直接運輸到固定塔。科研人員的目標是三四天就完成發射準備工作。如此一來,火箭在發射塔的準備流程可以成倍縮短。
三是技術最先進。在長五活動發射平臺的上表面,有12根像柱子一樣的支撐裝置,這是火箭在發射臺上的“座椅”,研制人員用了3年多時間開發出“十二點調平技術”,讓火箭可以“坐”得又直又穩,這不僅讓火箭受力較好,而且有利于火箭的瞄準、發射。
一般的火箭都是4個點支撐,但是長征五號火箭體積遠遠大于以往火箭,需要增加支撐點。研制人員研制的“十二點調平技術”完全自動控制,操作人員只要一按鍵,幾分鐘就可以使長征五號火箭實現自動調平,安坐在發射臺上。
在長五活動發射平臺上,類似的新技術還有十幾項,均是確保火箭安全、穩妥、可靠的基石。正是這些先進技術,讓長五活動發射平臺的先進性遙遙領先于國內已有發射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