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960多萬人已遷出 中國易地扶貧搬遷如何做到“穩得住、能致富”?
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
記者5日從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則是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的基本原則。如今,在960多萬貧困人口已“搬出”后,中國易地扶貧搬遷如何才能“穩得住”“能致富”?這場以“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工作”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也給出了答案。
“穩得住”:完善社區建設加強社區治理
對于有著濃厚故土情結的中國人來說,搬遷并非易事。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只有“穩得住”才能讓搬遷民眾“留得下”。中國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指出,“穩得住”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民眾能融入新社區并能住得習慣,所以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就成為這項工作的關鍵。
王愛文介紹稱,在規劃和建設集中安置社區時,滿足搬遷民眾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和服務設施建設就被放在重要位置。在硬件設施方面,路、水、電、郵、氣、暖等基本公共設施和搬遷同步解決,有的甚至提前建設完成。在軟件方面的服務,包括醫療、教育、養老服務、社區服務中心等也在同步建設之中。此外,還有一些商業服務,如信息化服務、快遞站、銀行網點、超市等,部分搬遷社區都已建立,后續還會進一步完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房地產市場監管司負責人周韜稱,做好集中安置社區物業管理工作,也是讓搬遷民眾“穩得住”的一個重要保障。他強調,集中安置社區的物業管理需加強“規范物業管理模式和內容”“提升安置社區綜合治理水平”“加強物業服務市場監管”“加強政策宣傳引導”等方面的工作。
與一般社區治理相比,人口來源復雜、思想意識和生活習慣等差異較大的安置社區治理面臨更大挑戰。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稱,針對這一“特殊性”,民政部及相關部門致力構建新型人際互動支持網絡,促進搬遷民眾互動交流和情感交往。在少數民族較多的安置社區,還要推動交流融合的社區環境。
同時,依法預防和化解安置社區各種矛盾糾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引導搬遷民眾強化法制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共同體意識,樹立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學生活方法。
針對一些建在鄉村的集中安置社區,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負責人毛德智就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如何指導各地做好安置區的鄉村治理工作進行了解答。
“能致富”:開展專項行動廣開就業門路
解決搬遷民眾的創業就業問題,提升其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是“穩得住”的一個重要前提。
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負責人孫廣宣稱,加大搬遷民眾的產業和就業幫扶還關系其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國家發改委和有關部門都在大力開展相關工作。比如人社部牽頭組織開展了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的專項行動,以8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區為重點,依據安置地的實際情況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并對萬人以上的特大型集中安置區制定“一區一策”的幫扶方案;農業農村部引導農產品加工產能向安置區周邊集聚,將有條件的安置區納入產業園區的一些體系,推動搬遷戶與帶貧主體建立穩固的關系。
毛德智介紹稱,這些年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和相關部門一起,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通過產業來帶動致富。比如在很多地區引導當地結合實際情況,發展蔬菜種植、水果種植、畜禽養殖,在一些藏族民眾安置區發展農牧業等等。同時,還大力推動鄉村產業融合,提升鄉村產業的發展水平,促使搬遷民眾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
王愛文補充說,很多搬遷安置點都附帶建設了扶貧車間,拓寬了搬遷民眾的就業渠道,目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后續扶持政策體系逐步形成
為推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后續扶持工作,確保搬遷民眾穩得住、能脫貧、逐步能致富,中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孫廣宣介紹稱,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聯合10個部門印發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力度的。今年2月,又聯合12個部門出臺《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重點從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加強社區管理、保障搬遷民眾合法權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強統籌指導和監督檢查等六個方面,明確了25條具體措施,進一步細化實化了國家層面的后續扶持政策。
與此同時,人社部、農業農村部、民政部、自然資源部等有關部門也不斷完善政策舉措,加大支持力度,陸續出臺了后續產業發展、就業幫扶、社區治理、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等專項政策,中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還將統籌社會事業、城鎮建設等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支持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提升完善,并指導和支持有關方面繼續做好社區服務、就業促進、產業培育等后續扶持工作,持續鞏固易地扶貧搬遷的脫貧成果,確保搬遷民眾與所在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王愛文表示,在目前所有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服務設施基本齊全,“就業門路是有的,民眾生活是好的”。他說:“我相信,以后這些搬出來的民眾會住得更好、更舒適,并逐步能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