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南大理10月25日電 題:從三江源到洱海:生態行動護國際河流瀾滄江“一江清水”
作者 胡鐘藝 胡友軍 張添福
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區域,瀾滄江上游支流巴曲,宛如碧綠色綬帶,在該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林場崇山峻嶺中延展。
作為白扎林場120多名護林員中的一份子,年過五旬的才旺成林每月二十五六天,他在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林場內騎摩托車巡邏,“要想進入林場深處,只能徒步走,單日行程約二十公里?!?tr>
夏日,林場內天高云淡、松柏翠綠,巡邏之旅倒也愜意,可即將進入冬季,森林防火成了他最上心的事,而每逢下雪,巡山之路漫漫。
“護林有穩定的收入,”放下牧鞭成為護林員的才旺成林說,但愛干這份工作的真正原因,則是能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事。
白扎林場作為青藏高原腹地的天然林場,20世紀,曾大規模砍伐,之后,官方頒布禁伐令,生態保護成了頭等大事。
“雪豹、金錢豹、棕熊、狼等食肉野獸,盤羊、巖羊、白唇鹿等食草動物……”才旺成林如數家珍,令他欣慰的是,好在當地沒人打獵,更沒人砍伐高寒環境里生長緩慢的樹木。
白扎林場是國際河流瀾滄江生態保護的一個縮影,在“瀾滄江源第一縣”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當地正謀劃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今年正式掛牌。
離源頭千公里,形似人耳的洱海最終匯入瀾滄江。連日來降雨頻頻,但洱海水質清澈,與周圍“三房一照壁”的白族建筑群落,勾勒成一幅煙雨朦朧的水墨畫。
但過去長久以來,頗具盛名的洱海,并非現今這般模樣。
“我小時候的記憶里,洱海雜草很多,水質沒那么好……五六年前,水是綠色的,渾濁不清澈,感覺很糟糕。”老家離洱海僅十多公里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海生態廊道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趙婷說。
“現在洱海的水,總是很清澈?!壁w婷說,這一切來源于中國官方實施的城鄉一體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生活垃圾收集處置、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清水入湖工程、環湖生態防護等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五大體系”建設。
據趙婷介紹,其中,環湖生態防護體系包括環湖湖濱緩沖帶和129公里生態廊道建設,今年,生態廊道預計全線貫通,昔日環湖1806戶居民完成生態搬遷,實現“人退湖進”。
讓趙婷和同事驚喜得是,今年,洱海出現成片“水質風向標”海菜花,“過去幾年,洱海不是沒有海菜花,只是點狀分布,今年成片生長,說明水質明顯改善?!?/p>
“大理有白鹿,但前些年洱海周圍不是住宅,就是田地,基本看不到它在洱海邊活動,”去年,趙婷和同事們發現白鹿身影,“從一兩只,到現在越來越多。如果它不喜歡洱海的生態,肯定不會把這當棲息地。”
參加“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0瀾湄萬里行的越南籍記者吳碧順說,中國官方很重視生態環保工作,大家從以前的“利用生態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還因此創造就業,瀾湄六國要攜手保護瀾滄江—湄公河這一江清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