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 張蔚然 黃鈺欽)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于10月26日到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十四五”規劃制定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額完成,關系到后面25年的現代化。
李君如向記者表示,這次全會的意義非同尋常,在中華民族復興歷史、在中國現代化歷史上,都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無論“幸福”還是“復興”,其實質是要中國趕上時代,把落后的農業國建設為先進的工業國,進一步邁向現代化的道路。

“中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有一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對發展經濟的探索。”李君如回顧歷史指出,“五年規劃(計劃)”制定是一步一步在實踐中摸索的。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好,這種情況下每5年制定一個規劃,每屆五中全會制定規劃,這是非常自然的一個結論。
他表示,“十四五”規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的條件前提下,開啟30年新征程進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所以這次全會(即將)通過的經濟發展規劃建議,其意義非同尋常,它是我們直接干現代化的第一個文件,前面都是為現代化打基礎。”
“這個5年規劃制定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額完成,關系到后面25年的現代化。這30年的第一個5年怎么走,就看今天。”李君如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