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0月25日電 (記者 鐘旖)圍繞“農事·農家·農人”主題,來自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喀麥隆、尼日利亞、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加納、厄立特里亞的10位外國青年在重慶開展了為期17天的紀錄片拍攝。在24日晚舉辦的2020年度“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重慶行”展映儀式上,10部影片折射出國際友人眼中的多樣中國。
10位外國青年是在10位中方制片人“一對一”協助下,合力完成10部紀錄片的。他們跋山涉水,去到鄉(xiāng)村一線與村民對話,用鏡頭記錄農村新貌,復刻農人影像,拍攝出《龍根》《渡娘道》《秀山迢遞》《天路之路》《歸鄉(xiāng)兒郎》《尋蜜》《荷波》《苦盡柑來》《除卻巫山不是云》《本草堂》10部作品。

“我在講述一位無私的中國青年去建設他家鄉(xiāng)的故事,一個原汁原味的農村青年。”來自喀麥隆的平安(AWUISAACOBEN)是影片《荷波》的導演。故事記錄著重慶市首位“民間河長”何波每天的工作與愿景。平安說,他也是熱愛公益事業(yè)的志愿者,對何波的奉獻精神更有共鳴,“希望世界各地的青年在看完紀錄片后可以對中國青年有不一樣的看法”。
作品《龍根》的精神內核是“農耕是衣食之源,農耕是文明之根”。24歲的導演方雯(FRANCAADANNEENYIAZU)說,此次拍攝讓她對中國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與農業(yè)發(fā)展息息相關,比如中國獨有的絲綢文明”。
來自尼日利亞的顧天成(AguErnestChibuzo)是西南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學生。在出發(fā)前,他就定好了“小目標”:施展更大的想象空間,用取景框重新定義中國西部鄉(xiāng)村,賦予影像作品獨特的文化魅力。作品《天路之路》講述了重慶市巫溪縣蘭英鄉(xiāng)的山村村民,依靠自己力量,在懸崖上修建公路的故事。顧天成說,他在村民身上看到了中國人“愚公移山”的精神,期待影片能讓更多人感受這一中國精神。
“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一項中國文化體驗項目,創(chuàng)辦于2011年。項目旨在通過外國青年電影人視角拍攝中國文化紀錄短片,從而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加強中外青年之間跨文化溝通、交流與合作。